一線調查|穩糧擴豆助豐產 解決“重茬”有良方

        央廣網 2023-05-24 10:32:47

        央廣網哈爾濱5月24日消息(記者龐淼)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要求要加力擴種大豆油料,深入推進大豆和油料產能提升工程。農業大省黑龍江始終以振興中國大豆產業為己任,落實落靠“穩糧擴豆”任務。


        (相關資料圖)

        可是,隨著大豆種模規模的擴大,大豆重迎茬面積也在逐漸增加,帶來了潛在的風險和影響。那么國家戰略部署要完成、黑土地保護要進行、大豆擴種產量還必須要保證,該如何破題呢?

        記者深入基層農場,管中窺豹,尋找答案。

        優化大豆品種布局 科學選地整地

        尖山農場有限公司逐年篩選抗重茬表現良好的大豆良種(央廣網發 高忠東 攝)

        在北大荒集團九三分公司鶴山農場第一管理區,僅播種十天的九研13品種大豆就已破土出苗,綠油油的豆苗整齊一致、筆直成線,大馬力機車正在進行第一遍中耕作業。

        按照“擴面積、提單產、增產能”的目標,鶴山農場結合本地區農時環境條件,采取“343”制度進行大豆品種布局,即:中早熟品種、中熟品種、中晚熟品種播種面積各占30%、40%和30%。在保證糧食產能的前提下,根據區域特點合理搭配品種的熟期,打好種、管、收時間差,以保證大豆播在高產期,收在豐產期,避免單一品種收獲期過于集中,出現收獲損失過大的情況。鶴山農場農業發展部部長趙曉輝向記者介紹說,連續兩年大豆擴種后,公司2023年大豆一年重茬面積13.2萬畝,占大豆播種面積的40%,兩年以上重茬面積1.7萬畝,占大豆播種面積的5%。

        面對大豆重迎茬的不利影響,這個場在優化大豆品種布局的基礎上,還進行品種輪換,利用不同大豆品種生理性差異,對重茬大豆地塊采取調整品種的做法,選擇抗病性強、豐產性好、耐重迎茬的龍墾3092、龍墾310品種,做到不同抗病品種合理搭配,隔年輪換種植,有效降低病蟲害的發生幾率。

        為了做好隔年輪換種植,在重迎茬不可避免的情況下,堅持“寧迎不重”的原則,選擇有機質含量高、土質肥沃土壤的地塊。有機質含量低、病害發生嚴重、未進行秋整地的地塊堅決不重茬種植大豆。

        精細整地措施上,100%實現秋整地,用先進的整地機械進行土地耕整,打破犁底層,并做到松、耙、耢、起壟、鎮壓連續作業,使土壤達到細、平、暄、碎的標準,為大豆春季播種創造良好的土壤條件。

        集成先進技術措施 尋求增產良策

        鶴山農場有限公司搖鈴的大豆喜獲豐收(央廣網發 任寶吉 攝)

        在現代農業發展的道路上,離不開科技的加持。在應對大豆重迎茬問題上,更顯示出科技的力量。

        “大豆擴種,重茬大豆面積加大了,意味著根腐病、菌核病等病蟲害發生的幾率也在升高。”大西江農場農業發展部部長惠希濱介紹,重茬大豆病蟲害成了制約高產豐收的風險因素,大西江農場創新運用以病害調查監測、抗病品種利用、藥劑防控技術等為核心的“一拌一噴一離三耕”技術模式。多措并舉使重茬大豆病死率大幅降低,大豆低產田的病蟲草害問題得到有效遏制,原來的“拉腿地”變成了“豐產田”。

        同樣,通過多年的實驗研究,鶴山農場在種植密度上還找準了突破點,將大豆坰保苗由原來的50萬株調整為32—40萬株,極大提升通風、透光性能,減輕的病害發生,使大豆的品質和產量得到雙向提升,進一步印證“科技種田出好糧”。

        為了給大豆生育期提供必須的營養元素,榮軍農場在重迎茬地塊肥料施用上,將化肥與有機肥配合使用。根據測土配方數據、大豆各生育期需肥特點以及大豆根系分布規律,綜合考慮制定施肥總量、施肥比例和施肥位置。通過去年秋季起壟夾肥、春季施肥和施用腐熟農家肥作底肥,給土壤提供了充足的營養。在此基礎上,每畝增施2.5~5kg鉀肥,并嚴格分層定量施肥標準,將生長過程中所需要的肥料快速安全高效的供給大豆。同時在大豆花芽分枝期、花期和結莢鼓粒期進行葉面追肥2~4次。

        先進智能裝備賦能 促進提質增效

        鶴山農場有限公司新型精量播種機搶播大豆(央廣網發 任寶吉 攝)

        搶墑播良種,質優價更優。這個春播,鶴山農場僅用一周時間就完成了32.8萬畝大豆的播種任務,標準高、速度快,其中新型電控變量播種機功不可沒。它可以通過駕駛室內控制端,實時調整各苗帶播種密度,實現大豆壟上三行種子空間分布更均勻合理,提高了田間水、肥、光、熱的利用率。

        同樣,在大西江農場,通過科技措施與農機改裝相結合,不斷探索現代化農業發展的新亮點。這個場采用生物技術,利用大豆根瘤菌劑拌種,針對近幾年疫霉根腐病發生面積較大的情況,采用復配或組合劑的措施調整優質種衣劑配方。

        在大豆播種現場,播種機上加裝的一套苗帶生物菌劑微噴裝置引起了記者的好奇。“它能夠更精準更有效地將生物菌劑噴施到種子的種床里,避免和種衣劑直接混用,相比傳統拌種方式,可有效提高菌群活性,為大豆根部和微生物菌落創造良好的共生環境。”大西江農場農業發展部副部長廖永霞饒有興致地介紹,這套設備可以結合中耕實現復式作業,一體同步追施液體肥料直至作物根部,同時還能噴灑防治地下害蟲的農藥,實現一機多用。

        “科技就是第一生產力,有了這么好的措施,今年大豆產量肯定差不了。”種植戶李帥平信心滿滿地說。

        在鶴山農場農業服務中心,副主任劉兆凱每天一上班就登錄電腦作業站平臺,查看田間農情遙感設備實時傳輸回來的氣象、蟲情和孢子等采集信息,對大田的苗情、草情、病情、蟲情、墑情進行實時監測。“有了這套田間物聯網設備,可以實時查看作物長勢,監測作物環境生長狀況,經過整理一系列農事數據,指導大田農事生產。”談起這套農情遙感監測系統,劉兆凱底氣十足,“蟲情測報燈和孢子捕捉儀還可以收集昆蟲標本、捕捉孢子,這樣就可以通過數據庫,對大田有害昆蟲和各類孢子進行對比分析,作出科學的判斷加以防治,可以有效預防大豆病蟲害的發生。”

        2023年,鶴山農場擴大農情遙感監測的覆蓋,計劃購進數字化基礎設施、天地空一體化感知設備和數字化軟件管理系統,實現宏觀、動態、快速、準確的對大豆等作物長勢進行監測和估產,逐步建立完善的農情監測體系,提高大田科技管理水平。

        對于今后如何應對大豆重迎茬潛在的風險,促進大豆提質增產,北大荒集團九三分公司農業發展部副總經理張傳文信心滿滿地說:“圍繞‘四良八化’應對大豆重迎茬提升單產集成配套技術,以‘良種良田良法良園配套’的標準化生產模式為技術載體,以農業信息化、智能化、集成化、精細化、標準化、綠色化等為技術手段,從土壤耕作、品種、栽培、植保等技術方向入手,減少大豆重迎茬產量損失,提升九三大豆的產量和品質。”(朱婧 陸艷紅參與采寫)

        關鍵詞: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最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