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線調研·數智標桿】
自2000年起,這家企業步履不停“買買買”,陸續收購了近300家高科技品牌;全球95%的汽車制造、90%的飛機制造、80%的骨科植入物制造及75%的智能手機制造,都使用了這家企業的智造技術;國產大飛機C919、“好奇號”火星車背后,都有它的身影——近日,光明網記者走進位于山東青島的海克斯康智慧產業園區,探秘這家“數智標桿”企業的創新密碼。
“硬實力”:為高質量發展提供“基石”“標尺”
【資料圖】
來到海克斯康的“雙智賦能中心”,首先要了解一個概念:三坐標測量機,它是測量和獲得尺寸數據的最有效的設備,也是海克斯康制造智能的核心主導產品之一。目前全球最大三坐標測量機生產基地就在海克斯康。
測量與高質量發展有怎樣的關系?隨著產業數字化轉型升級,迫切需要計量能夠更加全面、深入地融入產業發展全過程,為實現高質量發展提供更加精準、更加快速、更加泛在的計量技術支撐和保障。
簡而言之,只有測得出,才能造得出;只有測得準,才能造得精。計量技術和能力的提升,對于突破產業關鍵核心技術、解決卡脖子瓶頸問題起著至關重要的“基石”和“標尺”作用。
國家智能制造專家委員會副主任、機械工業儀器儀表綜合技術經濟研究所所長歐陽勁松表示,新型工業化的最高目標是制造強國,制造強國里要發力的主攻方向是智能制造,而測量儀器是離散工業保障的必備手段和不可或缺的關鍵技術要素,在新型工業化過程中具有重要意義和廣闊發展空間。
他形象地闡釋了儀器、計量的重要意義——“儀器強,則科技強,則工業強;儀器優,則質量優,則生活優”。
得益于在精密測量領域的“硬實力”,海克斯康成為企業數字化轉型的絕佳合作伙伴,憑借領先的傳感器和工業軟件領域標桿技術,豐富的行業實踐經驗和強大的人才資源庫 ,幫助企業從產品設計、生產、質量檢測,質量管理、園區運維等方面進行數字化重塑,助力企業構建具有前瞻性的數字化轉型模式。
據了解,海克斯康不斷構筑精密測量領域的“護城河”,在精密計量、模擬仿真等核心領域具有較強的技術研發能力,每年凈銷售的10-13%投入到研發,目前獲得有效國家專利146項,其中已授權發明專利13項,參與制定國家標準和計量技術規范7項。
“軟實力”:打造“工業互聯網+智能制造”產業生態
除了精密測量之外,工業軟件是海克斯康“軟實力”。國家智能制造專家委副主任、中國智能制造系統解決方案供應商聯盟專家委主任、工業和信息化部原裝備工業司司長張相木指出,“高端制造裝備是工業之母,工業軟件是現代制造之魂。如果扼住了高端制造裝備和工業軟件,可能從源頭上掐住了中國制造業的命脈。”
“工業軟件的價值不是一堆代碼,而是沉淀了大量的工業知識”,海克斯康制造智能大中華區執行總裁郝健表示,海克斯康在自身工業互聯網平臺中集成了優勢的硬件、軟件方案,中小企業可以根據自身需要,租賃或訂閱不同的數字化硬件、軟件方案,降低企業數字化成本,通過工業互聯網平臺推進制造關鍵流程的智能化。
比如,CAE工程和仿真技術可以取代產品研發階段大部分的物理實驗,從而大幅降低研發成本,加快產品上市時間。實現精確的模擬仿真,并通過仿真結果數據分析,優化產品設計。同時,海克斯康還提供了設計、加工編程、加工模擬到工廠自動化的解決方案,通過持續的連接和系統整合,實現整體的智能優化。
海克斯康大中華區執行總裁郝健告訴記者,海克斯康是站在國外先進制造技術基礎上,走了一條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的路子,中國高端制造的需求已經高度差異化,甚至比歐美客戶提的要求還要高,這給海克斯康帶來了更大的應用場景,不斷牽引著技術創新和產品升級。
與此同時,郝健的心中也有遺憾,他以三坐標測量機舉例說,作為全球最頂尖的高端檢測裝備,像彈簧這種小零件,我國仍然依賴從國外進口。精確到微米級、納米級,并能保持長期可靠穩定性的零部件制造,中國仍然存在短板,這是新型工業化的薄弱環節,有待于突破。
作為一家全球的跨國公司,海克斯康一直致力于本土化工作,讓智能制造技術真正地在中國“生根發芽”,郝健將這個過程比喻為“破殼”。據悉,海克斯康已經服務近40000家中國企業,在汽車制造、航空航天、電子制造、石油化工以及智慧城市建設等20多個行業領域為中國客戶賦能。
郝健表示,海克斯康在工業軟件領域擁有眾多全球細分領域知名技術品牌,憑借強大的技術能力與根植中國制造業30余年豐富的應用經驗,正在努力打造中國本土化的智能制造與解決方案,不斷強化工業軟件和工業互聯網發展基石。
海克斯康中國推出了“Glocal戰略”,即Global+Local,打造國際化+本地化的戰略,致力于引進世界頂級的先進的制造技術,將海克斯康集團的技術引入國內,形成本地IP,真正賦能中國企業。未來,海克斯康還將圍繞“雙智戰略”,為用戶及合作伙伴打造可持續發展的智能生態環境。(光明網記者 戰釗)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下一篇:最后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