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了關節炎怎么辦?帶你了解微創治療和關節置換

        光明網-蝌蚪五線譜 2023-06-19 15:43:41

        關節炎不僅僅是一種關節腫痛的問題,它還可能導致肢體畸形、活動功能受限,甚至增加心腦血管意外的風險。據統計,我國60歲及以上人群中有一半以上患有關節疾病。這些疾病使關節腫痛、變形,影響活動能力,并增加心腦血管疾病的風險。

        盡管有些關節疾病本可以通過預防或階段性治療來控制病情,然而,由于大眾對關節疾病預防和早期治療缺乏了解,導致病情的發展未能得到有效遏制。我們采訪了北京市和平里醫院骨科主任醫師吳陽,他對關節炎的預防和治療進行了深入解讀。

        什么是關節置換?什么情況下需要進行?


        (相關資料圖)

        關節置換對病人來講接受度并不高,它是一個人工關節的假體置換,我們對這個適應癥的把握也比較嚴。

        膝關節分成三個間室,內、外的間隙及髕骨關節面間隙。間室如果明顯狹窄,出現疼痛,平時日常生活中對這種疼痛不能把握的情況下,是可以考慮建議做關節置換。

        關節置換手術開展了很多年,成熟度也很高。比如出現重度骨性關節炎、重度類風濕關節炎、股骨頭壞死,包括一些創傷引起的股骨頸骨折,都可以做髖關節置換。

        關節置換對本身的條件有一些要求。像身體條件要能夠耐受手術,還有肌肉力量能夠達到術后康復的要求,有一定自身的激勵,能夠帶動人工關節。另外是患者的依從性,要有行走的欲望,恢復正常生活的欲望。

        什么是關節疾病的微創治療?

        關節疾病的微創治療一般多是年輕病人,還有一些主要是指關節鏡的治療。像半月板損傷、滑膜炎、水腫增生的這些問題能夠通過鏡下去解決的。

        關節鏡是一個檢查手段,可以在鏡下肉眼直觀地去發現病變的病灶。那么在發現的同時,通過一些技術手段去做一些操作,解決這個問題,所以微創手術患者依從度會更高一些。

        但是也有一些局限,如果病變的范圍比較大,雖說是微創,但在里邊的操作可能并不小,也需要一定的恢復期。重度的關節病變在鏡下是解決不了的。另外就是退化,像退化比較明顯、年齡比較大的人,做完手術以后可能達不到預期效果,或做完后維持的時間并不是很長。

        適合關節炎患者的鍛煉方式有哪些?

        1、省著用

        如果出現關節疾病了,患者需要減少關節活動,尤其負重的狀態下。老人可能做得比較多的是打太極,太極有一些半蹲的動作,這些動作可能對關節的影響更大,所以不是平緩的運動就一定對關節損傷小。

        2、做等長的運動

        等長的運動是指以增加肌肉張力來對抗一個固定的阻力的運動。等長的運動相當于掰手腕,其實都用上力了,力量都很大,但是肌肉長短距離并沒有改變,這個叫等長運動。需要主觀地去使勁,而不是通過運動關節去發力。這種情況下對關節既沒有造成損傷,肌肉又得到鍛煉。

        3、直腿抬高

        對膝關節來講,比較多見的是直腿抬高。直腿抬高勾腳可以鍛煉股四頭肌,在膝關節的恢復動作里,最主要提到的就是這個。

        記者:蔡琳、黨敏、劉雪潔

        關鍵詞: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最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