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招聘網站上,“兒童成長陪伴師”“家庭成長陪伴師”等新職位因高學歷要求和高薪水回報,受到求職者關注。月薪從1萬到8萬不等,要求從限定清北畢業到“海本海碩”起步。
據介紹,女性陪伴師比男性陪伴師更受歡迎。有業內人士告訴記者,目前成長陪伴師群體中,80%的從業者為女性。而女性陪伴師中,顏值不那么出眾的又更受歡迎。
陪伴師故事
【資料圖】
月薪3萬,6點起床,每天交計劃
每月薪資3萬左右,沒有KPI考核和上下班打卡要求,也無需租房和通勤,現年29歲的海歸碩士張敏(化名),在北京從事住家兒童成長陪伴師的工作。
張敏第一次接觸到兒童成長陪伴師這個職業是在2022年。
2020年,張敏從英國一所知名學府心理學碩士畢業。除了“海碩”身份,她同時還擁有國內某211大學教育學本科文憑。學成歸國后,張敏進入北京一家雜志社成為兒童刊物編輯。
“我們經常會通過訪談認識不少高凈值家庭父母。大概因為這個原因,讓我有機會成為了一名成長陪伴師。”張敏告訴記者,2021年年底,一位和張敏長期保持聯系的媽媽找到她,希望她能在自己出差期間幫忙接8歲的孩子放學。如果晚上有時間,就到家里陪伴孩子,和孩子完成一定的英文閱讀。
這位母親給張敏開出的兼職薪資為每月6000元,這對薪資剛過萬的張敏是個不易拒絕的機會。
后來,疫情期間,不少學生居家上課,通過第一位母親找到張敏的父母越來越多:“幫忙練一下英語口語,幫忙檢查一下作業,幫忙做一下幼升小、小升初入學規劃……”最多時,張敏一個月里需要錯時為3個家庭的孩子“幫忙”,年齡從7歲到12歲不等。
張敏稱,到2022年年初,照顧孩子這份兼職已經可以為她提供每月上萬元的收入。2022年3月,張敏索性從雜志社離職,專職給家長“幫忙”。但張敏調整了工作方式,不再一對多地為孩子提供陪伴,而是面向一個家庭,以“年”為單位進行住家服務,從接送孩子上下學,到提供家庭心理服務、為孩子制定全學科學習規劃、進行各項專業技能陪練等,月薪也上漲到3萬元左右。
在張敏看來,住家“成長陪伴師”的工作看似簡單,其實并不容易。
張敏向記者描述了其工作的一天:早晨6時許,和雇主家8歲的孩子同時起床,完成洗漱后進行約30分鐘的英文晨讀。7點左右,驅車送孩子上學。
送完孩子回家后,向雇主匯報前一天的工作情況及孩子的學習狀態,制定當天的工作計劃并征得家長同意,“這包括晚上孩子的興趣練習內容,夜里給孩子閱讀的書籍挑選,或者結合孩子近期的狀態安排母子間的親子活動等”。孩子放學回家后,檢查孩子的學科作業,并輔導相關功課。完成學業后,又一起按計劃進行諸如英文口語訓練、社交禮儀學習等。當然,張敏也會時常向孩子分享自己的留學故事及各個國家的風土人情。
成長陪伴師為何昂貴?
“要求越嚴苛,薪資就越高”
其實在兒童成長陪伴師行業里,張敏的收入并不算特別高,其本碩學歷也算不上金字塔尖。即便是她的海歸身份,也不能讓她完全脫穎而出。
深圳市鹿鳴教育咨詢有限公司是一家主營成長陪伴師培訓并向有需求的家庭進行輸送的公司,其負責人牟女士告訴記者,在公司建立的儲備成長陪伴師人才庫里,僅一年時間就已吸納超6000人的簡歷,其中60%以上為碩士學歷,30%來自雙一流大學本科畢業,另有10%為博士學歷。
從該行業收入來看,雖沒有確切的統計數據,但記者在招聘網站看到,招聘月薪從1萬到8萬不等,其中大部分集中在2萬~3萬元。
在牟女士看來,成長陪伴師薪資跨度存在明顯鴻溝,是該行業的一大特征所在:“因為各個家庭對陪伴師的要求不一樣,要求越嚴苛,薪資就越高。”
記者也注意到,月薪過萬的成長陪伴師,其崗位要求多為會開車、能在一定程度上幫助孩子的功課、英語流利。月薪2萬以上,則會對陪伴師的學歷、IB課程體系教學經驗、英語等級或其他專業技能提出明確要求。如果涉及海外名校碩士學歷或增加了如馬術、編程、高爾夫等專業技能要求,那么薪資可能會達到3萬及以上。
在某招聘網站上,上海一家公司招聘月薪4萬~8萬元的成長陪伴師,要求:應聘者需接受住家工作,且必須為清北畢業,從教經驗豐富。從簡歷投遞來看,該職位一天的簡歷回復次數在10次以上。
“一般來說,成長陪伴師月薪超過3萬及以上的,大概率有額外的崗位要求,或者陪伴師需要跟隨孩子一起進行長期的出國研學。”上海蒙帆家庭咨詢創始人劉女士解釋道。
雇主故事
面試了多位求職者
暫未找到心儀陪伴師
曾有陪伴師從業經歷的劉女士告訴記者,因潛在客戶需求大,今年年初,她和合伙人一起創辦了上海蒙帆家庭咨詢公司,專門為客戶篩選合適的陪伴師。
“目前需求主要集中在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但已有向新一線城市延伸的趨勢。”劉女士表示,自己公司服務的客戶已逐步從上海走向武漢、成都、西安等多地。
家住杭州的馬女士,今年年初以2.5萬元/月的薪資,為自己5歲的孩子聘請了一名住家成長陪伴師。因為她的孩子即將“幼升小”,未來如何進入有意向的私立小學,是擺在她面前的一道難題。對馬女士而言,她需要的成長陪伴師得擁有一定的私立小學“資源”,同時對私立小學的考核方式、學習內容包括后續對孩子社團能力的培養,都要了如指掌:“我不是需要一個語數外學科專業的家教,我需要的是能為孩子做教育規劃的掌舵人。”
馬女士和丈夫在杭州運營著一家企業,因忙于工作夫婦倆幾乎沒有時間過問孩子的教育。馬女士表示,她對兒童成長陪伴師的要求,首先是幫助孩子規劃進入私立小學的路徑,并有計劃地完成階段教學。其次,要求陪伴師畢業于心理學專業,能及時關注到孩子的情緒變化,同時為融洽的親子關系提出建設性意見。此外,還要求陪伴師英語口語流暢,能和孩子進行日常的英語對話。
在馬女士看來,自己要求并不高。但通過咨詢公司面試了多位應聘者,她卻沒能找到心儀的陪伴師:“說自己做過留學方向的陪伴師,但說起國際學校的流程吞吞吐吐;說自己英語口語順暢,但交談起來還不如普通大學生。”
雇主更看中什么?
有從業經驗、顏值不那么出眾的女性更受歡迎
對馬女士的經歷,劉女士深有同感:“我們面試時,也發現不少行業‘小白’會杜撰工作經驗,明明只做過家教,卻說自己做過陪伴師。”劉女士表示:“相比于學歷、留學背景等,有一定的從業經驗,是大部分雇主給出高薪的重要原因。”劉女士也透露,不少人看到該行業薪水比較高以后,很多有了轉換賽道的打算:“比如過去從事金融行業的、從事船舶行業的,突然投簡歷希望成為成長陪伴師。但這個行業并非沒有門檻,尤其是面對低齡兒童,專業陪伴師需要會處理孩子莫名的情緒;對有升學壓力的孩子,需要做系統的學習規劃。如果沒有專業背景,造假很容易被發現。”
“這個行業也有不成文的規定,比如男性陪伴師就沒有女性陪伴師受歡迎。”劉女士告訴記者,目前成長陪伴師80%的從業者為女性:“如果家里是女兒,雇主一定會選擇女性陪伴師;如果家里是一男一女的多子女家庭,他們也會選擇女性陪伴師。”
“與其他行業不同,這個行業更歡迎顏值不那么出眾的人。”劉女士告訴記者,曾有不少家庭通過其公司尋找成長陪伴師時,都會提醒他們:“我們是傳統家庭,住家陪伴師只需要有親和力,顏值最好不要太出眾,更不能接受化濃妝或身著奇裝異服者。”
專家觀點
陪伴師不是萬能鑰匙
無法替代父母對孩子的陪伴
“陪伴兒童在今天變得職業化,我們或許更應該反思,是什么導致這樣的情況發生。”兒童工作獨立顧問、前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專家楊海宇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指出,職場出現了對兒童成長陪伴師的社會需求,這說明家庭、社會越來越關注兒童乃至青少年的成長,家長更加重視孩子的家庭教育,并意識到親子關系中對孩子多加陪伴的重要性。
但與此同時,楊海宇也指出:“陪伴兒童是父母的天職,但如今這一項任務卻成了工作,說明我們在家庭教育上還存在缺陷。”楊海宇認為,即便是雇傭了陪伴師,也只能起到輔助作用,這一職業的存在依舊無法替代父母與孩子之間天然的紐帶,也無法替代父母在陪伴孩子時所帶來的愛與關心。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也表示,陪伴師并不是萬能鑰匙,其作用無法取代父母對孩子的撫育和關愛。他同時提醒,在“雙減”政策實施后,我們還需警惕校外培訓人員“換個馬甲”上崗,繼續從事學科培訓工作。
儲朝暉認為,“兒童成長陪伴師”的出現,背后指向一個問題,即我國教育評價體系和教育管理措施還有待完善。如果教育評價體系未來進一步調整改善,類似陪伴師的職業還能否有生存土壤,或許得打一個問號。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上一篇:各地高考成績今天起陸續公布→
下一篇:最后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