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中國以生態文明為主題的國家級、國際性高端峰會,生態文明貴陽國際論壇今年的主題是“共謀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現代化——推進綠色低碳發展”。近年來,聚焦生態文明的會議多了起來,中國的“生態熱”全球矚目。
這份“生態熱”,事關中國的轉型發展、前途命運,更與人類文明息息相關。
如何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怎樣推進綠色低碳發展?守護綠水青山有N種方式,但無論是怎樣的答案或方案,其中有一點,我相信是大多數人都認可的,就是要充分發揮科技的作用。
(資料圖)
近年來,不斷進步的科學技術,讓保護生態環境有了更多利器。
日前,據生態環境部生態環境監測司副司長蔣火華介紹,中國目前實現了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全覆蓋”、數據質量“大提升”、監測信息“快、實、新”。
數據顯示,中國直接組織開展監測的大氣、地表水、地下水、土壤、海洋等環境監測點位達1.1萬余個,實現了地級及以上城市全覆蓋、重點流域全覆蓋、省市交界全覆蓋、管轄海域全覆蓋。天空地一體化監測網絡初步建成,天上有衛星,空中有無人機,水里有監測船,地面有走航車,構建起守護中國綠水青山的“監測天網”。
我們為何要監測環境質量數據?
這些數據的取得,不僅能便于有關部門更好地了解和掌握中國環境質量的變化情況,更能在此基礎之上分析原因,對污染天氣的出現機理進行研究,最終,可以根據數據情況采取相應的處置措施,更好地守護大家身邊的綠水青山。
依筆者看來,要讓科技在生態環保中發揮更大作用,理順人與科技的關系尤為重要。再先進的科技,能不能為人所用,能不能用到刀刃上,關鍵還是要看人的作用。
“科技向善”,我們這幾年常聽到這樣一個詞,說的正是對人與科技關系的一種思考。在生態保護中,我們要引導科技更多“向善”,發揮積極的作用。而且,人與科技應當是相伴同行的關系,而非人凌駕于科技之上。
要讓科技成為綠水青山的守護者,使用新技術只是第一步,后續還要有跟蹤、有反饋、有監管。
當今世界,全球科技創新能力和水平進入高速化發展的時期,互聯網、大數據等技術方興未艾,人工智能、物聯網等新技術層出不窮,如何讓這些先進的技術更好地與守護綠水青山相結合,還需要我們不斷探索。
不僅如此,在生態保護上,充分利用科技的力量,我們還應跳出自己局部的小圈子,站在全局的角度看問題,更要跳出老舊的思維定式,避免用新科技泡舊酒,要用新眼光、使用新技術,解決以前存在和之后可能出現的難題。
可喜的是,科技不斷賦能中國生態環境保護,越來越多的地方架構起了智能監測網絡,越來越多工作人員將科技手段用于野生動植物保護,越來越多的綠色建筑用上了節能新科技……
以自身行動守護綠水青山,中國各地都在探索,用好科技的力量,方能事半功倍。新步伐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下一篇:最后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