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光明日報訊(記者尚杰、王藝釗)麥浪滾滾,豐收在望。昔日缺水缺肥的南疆麥區,通過優良品種和高產高效栽培技術示范推廣,小麥產能整體提升,冬小麥高產紀錄不斷被刷新。
6月26日,在喀什地區澤普縣的新疆農科院小麥育種基地,專家組對50畝“新冬60號”小麥高產田進行實打驗收。經現場測產,平均畝產達771.88公斤,刷新南疆麥區早熟冬小麥高產紀錄。
“新冬60號”是新疆自育冬小麥品種,由新疆農業科學院糧食作物研究所黃天榮團隊聯合新疆九豐禾種業有限責任公司,歷經10年選育而成。2022年該品種被列入新疆小麥主推品種目錄,在南疆四地州推廣面積達59萬畝。
在新疆農科院糧食作物研究所研究員黃天榮看來,“新冬60號”能再次刷新紀錄,是品種與農技共同促進的結果。今年,團隊先后示范應用了13.5厘米等行距北斗導航機械條播技術、增施雪墑肥、水肥藥一體化高效節水滴灌技術等先進栽培和植保技術,放大品種優勢,充分激活增產潛力,實現單產水平的持續提升。
與此同時,在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農業農村局組織下,專家組在第一師阿拉爾市二團7連創建的冬小麥高產示范田內,選取3.35畝示范樣方進行實打實收,結果顯示畝產達853.4公斤,刷新了當地小麥畝產紀錄。
然而這一紀錄很快就被打破。7月3日,兵團農業農村局組織專家組,在第一師七團6連6號條田內,使用聯合收割機對3.22畝示范樣方實收,經過現場測產,平均畝產870.2公斤,再次刷新了新疆冬小麥單產最高紀錄。
新疆農墾科學院作物研究所副所長桑偉認為,高產的背后,是農業新技術的不斷應用。今年,第一師阿拉爾市14萬畝冬小麥,全部采用干播濕出和滴灌水肥一體化技術,確保滴入的水肥運籌到每一個植株個體,做到一播全苗、一播壯苗。
高產也讓種植戶信心倍增。第一師阿拉爾市二團新井子鎮七連職工彭光貴今年種了106畝小麥,他種植的地塊也參與了測產。“沒有想到第一年種小麥,產量能這么高,收完在地頭就賣了,每公斤兩塊五,一畝地大概有1000多元的收入,明年繼續種!”
《光明日報》(2023年07月06日?04版)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上一篇:宇宙是“炸”出來的嗎? 熱點
下一篇:最后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