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精準地把產業需求轉換成科研院校的研究方向?如何讓高校科研機構的科技成果更具實用價值并快速應用于產業?日前,光明網記者來到山東省中藥產業創新創業共同體,這里是全國唯一一個中藥產業共同體,這里的科技創新成果讓我們眼前一亮。
【資料圖】
走進山東省中藥產業創新創業共同體展廳,琳瑯滿目的產品映入眼簾,集中展示了企業作為創新主體的智慧結晶。這里有生物肥料、院內制劑、保健品、護膚品、智能康養裝備等等,這些并非樣品,而是已經市場化了的產品,匯集了168家成員單位的技術和產品,涉及中藥種植、新藥加工、食品、日化、文化和中醫藥智能康養等多個領域。
山東省中藥產業創新創業共同體展廳一角
做好產業需求的“翻譯官”和創新資源的“整合者”
如何將科學技術這種潛在的生產力轉換成直接的生產力,進而服務經濟社會發展中?記者調研發現,共同體獨特的科技成果創新與轉移轉化平臺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光明網記者一線調研
濟南航晨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是這個平臺的運營單位,它的科技創新“六步法”模式為技術研發和成果轉化提出了嶄新的思路。
“我們把整個研發和轉化過程分為了六個階段,那就是需求挖掘、資源整合、技術開發、成果熟化、成果轉化和收益分配。”山東省中藥創新創業共同體科技成果轉化負責人、航晨生物總經理李昆侖介紹,當好產業需求的“翻譯官”和創新資源的“整合者”,搭建創新成果與產業需求之間的“價值金橋”,就是航晨生物科技成果轉化的方法論。
要實現產業需求與科研成果的“精準匹配”,需求的挖掘至關重要,它可以讓政府的支持方向更明確、企業的研發投入更有效、研發機構的研發目標更精準、技術的研發過程更高效。李昆侖介紹,區別于科研機構有什么,就推什么的轉化模式,航晨生物更多地是從產業需求端出發,并且整合研發資源、產業資源一起梳理成明確的技術需求,針對性地開展技術攻關,極大地提升了研發效率。
山東省中藥產業創新創業共同體展廳一角
新形勢下,單一學科的研發資源已不能滿足產業創新需求,多學科多維度的人才交叉融合更容易取得創新成果,航晨生物在其中既是創新資源的整合者,也是研發風險的承擔者。“企業想要交鑰匙工程、科研機構想要前期研發經費,研發端和產業端都不愿意去承擔的科研轉化風險,我們來承擔。”李昆侖表示。
秉承“創新需求我挖掘”“項目資源我整合”“轉化風險我承擔”“成果收益我分配”的原則,航晨生物連接起整個科技成果轉化鏈條,打通了科技成果轉化最后一公里。
“一專多能,校企融合”,做“相得益彰”的科技創新
除了科技成果轉化之外,科技研發也是航晨科技的立身之本。“航晨的核心技術就是生物技術,不同的是我們的策略是在把它用在了不同的領域,也就是跨界應用”李昆侖舉例說,比如在肥料產業中應用就是生物刺激素和生物誘抗素;在食品領域就是藥食同源發酵功能制品;在高端化工應用就是化妝品的核心功效組件;在餐飲行業應用就是增香饅頭和米飯、香辛料的精油;在環保處理中那就是高值化飼料和肥料等等。
在航晨生物與齊魯工大共建的實驗室中,科研人員正在做實驗。
而在技術研發的過程中,新型校企融合研發也為科研開發與轉化的“一專多能”奠定了人才基礎。在航晨生物與齊魯工業大學共建的實驗室中,學校課題組均采用公司化運營、項目制管理的方式,高校的科研人員不僅是技術的研發者,更是公司的管理者甚至合伙人,公司研發人員與高校師生密切配合,將理論知識與應用技術深度融合,讓每個研發人員都有歸屬感,各司其職,各取所長,探索出了一條產學研深度融合的科技創新之路。
公司負責對接需求、熟化技術,高校則負責匹配研發資源、設計研發思路,雙方共同開展技術研發和成果轉化,共享科技創新收益,如此一來,研發與轉化,相得益彰。
得益于這種新型的運營模式,小小的一個實驗室每年產出產業化技術成果就有十幾項,據悉,僅酶解海藻中間體技術的轉化,就已惠及5家國內骨干肥料企業,產能約占全國的1/4,帶動實現產值近百億。
逼出來的模式創新,干出來的轉化成績
連接產業與研發的模式從何而來?“肯定不是想出來的,應該是逼出來的,干出來的。”從實踐中摸爬滾打走出來的李昆侖坦言,企業首先要活下去,才能發展,這是和科研機構最大的區別,目前技術研發和成果轉化工作基本都集中在科研院校,民營企業專業從事這項工作的不多,民營企業沒有穩定收入來源,也沒有強大的資源背書,只能一點點摸爬滾打,根據市場的需求,探索發展的模式。
一分耕耘,一分收獲,據悉,航晨生物自成立以來,共完成近百項的研發課題, 60多項技術成果在40多家企業轉化落地,實現科技創新收益過億元。
山東省中藥產業創新創業共同體知識產權展示墻
航晨生物憑借著敏銳的科技創新思維和十年所積累的一線研發經驗,構建起了屬于他們的獨特運營模式,也用實際行動在創新中國的道路上,為科研與轉化提供了新的思路。(光明網記者 戰釗 張佳興 林佳欣)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下一篇:最后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