遏制網暴,平臺要有更大作為

        法治日報 2023-07-12 11:36:37


        【資料圖】

        □ 裴 煒

        為切實加大網絡暴力信息治理力度,營造良好網絡生態,國家網信辦起草的《網絡暴力信息治理規定(征求意見稿)》(以下簡稱“征求意見稿”)近日已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其中明確提出,網絡信息服務提供者應當履行信息內容管理主體責任,建立完善網絡暴力信息治理機制。

        如今,網絡暴力已成為網絡生態環境中不容忽視的問題。其并非單純將社會中的傳統暴力形式遷移至網絡空間,而是伴隨著網絡信息技術的應用而不斷迭代升級,具有誹謗性、誣蔑性、煽動性、侵犯名譽和損害權益等特點,呈現出參與主體眾多、傳播鏈條復雜、擴散速度迅速、社會危害性大等特征。

        網絡暴力之所以屢屢發生,背后成因有很多,其中,一些平臺缺乏有效管控是重要因素。在利益驅動下,某些平臺為了追求流量和熱度,對不良信息予以默認縱容甚至推波助瀾。因此,治理網絡暴力,強化平臺責任無疑是重要環節。無論是有關部門啟動的“清朗·網絡暴力專項治理行動”,要求網站平臺認真抓好集中整治,還是《關于切實加強網絡暴力治理的通知》,明確要求網站平臺建立網暴預警、保護、防擴散等治理機制,都說明網站平臺在網絡暴力治理中承擔著重要責任。

        其實,平臺在網絡暴力的治理方面也具有明顯優勢。其一,平臺作為信息中介的角色,對于形成中的網絡暴力事件具有更強的動態感知力和預測力;其二,平臺能夠更為直接地對接網絡暴力被害人,并于第一時間對網暴被害人訴求作出回應;其三,平臺作為信息傳輸中樞,能夠相對快速地追蹤信息源頭與流向,從而及時對傳播中的涉網絡暴力信息采取引流、攔截、清除等處置措施;其四,作為涉案數據的控制者或占有者,平臺能夠更為有效地與網絡暴力治理的其他主體相對接,同時存留相關證據以備執法或司法之用。

        平臺只有切實履行好責任,才能把優勢轉化為治理效能。在實踐中,一些平臺積極采取各種措施來履行網絡暴力治理責任,如對違法違規信息和賬號采取禁言、屏蔽或關閉處理;建立智能過濾、一鍵防護等網絡暴力被害人保護機制,并加強未成年人等群體的保護等。但也有一些平臺存在履職盡責不到位、制度機制不完善、管理操作不規范等問題,如對于不同形式網絡暴力信息的攔截和處置能力存在差異、防護功能開啟復雜程度不一、舉報舉證途徑不暢通且響應遲緩等。

        此次,征求意見稿主要圍繞監測預警、信息處置和保護機制三個方面展開,核心就在于進一步明確平臺的網絡暴力治理義務及相關法律責任。在監測預警方面,征求意見稿要求網絡信息服務提供者建立網暴信息分類標準、案例樣本庫、預警模型,并針對重點賬號及時采取干預措施,從而實現對網絡暴力的治早治小。在信息處置方面,進一步明確不同情形下不同類型的網絡信息服務提供者可以采取的具體處置措施,使得網絡信息服務提供者在處置違法違規信息時能更有法可依、有規可循,提升其治理行為的規范性和合法性。在保護機制方面,將此前一些平臺探索的一鍵防護、私信阻斷等做法予以確認,有助于統一網絡信息服務提供者的治理實踐,提升整體信息治理效能。此外,征求意見稿還進一步明確了不同主體違反相關規定的法律責任,使其治理義務形成完整閉環。

        網絡暴力治理是一個多主體、多機制、多維度的協同過程,平臺作為其中一個重要環節,要不斷強化責任意識,在治理中有更大作為。當然,從網絡信息服務提供者的角度出發,也意味著網絡暴力的治理在關注特定環節規則建設的同時,需要進一步理順不同環節、不同領域、不同主體間的配合協同關系。如網絡信息服務提供者配合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的程序規則等,從整體上整合多主體治理資源,全方位推動網絡暴力全鏈條治理,從源頭減少網絡暴力發生。

        (作者系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數字正義研究中心執行主任、法學院教授)

        關鍵詞: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最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