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讓文明在“古蜀之眼”中閃耀

        科技日報 2023-07-28 09:51:43


        【資料圖】

        7月27日正值三星堆博物館新館首日試運行,以“堆列三星,古蜀之眼”為設計理念的博物館,如何通過新技術“加持”考古文博事業多元立體化發展?如何依靠科技助力文保、研究、修復,并兼顧新的展陳方式?帶著這些問題,科技日報記者進行了探訪。

        外形酷似“古蜀之眼”的三星堆新館是目前西南地區建成的最大遺址類博物館單體建筑,分為地上兩層、地下一層,展陳面積2.2萬平方米。三星堆博物館景區管委會規劃建設部部長朱亞蓉說,此次新館展出的文物多達1500余件,除了青銅神樹、大立人等以前展出過的文物,還包括了6座新發現祭祀坑新出土的300多件文物。此外,1986年1、2號祭祀坑的200多件文物也首次亮相,新館上新文物接近600件。

        眾多“國之重器”如何用科技手段呈現?記者看到,為保證三星堆“新六坑”出土重器,如青銅騎獸頂尊人像、青銅神壇等能在新館陳列中與觀眾見面,同時又能保證文物保護、研究工作能順利開展,在新館陳列“天地人神”展區采用了數字化修復演示的新展陳方式。

        其中,借助修復師的手工拼對結合AI算法,工作人員通過數字化虛擬修復技術實現器物的跨坑拼接及修補復原,并通過3D打印技術制作出原比例研究性復原仿制品,重現文物神采?!皩I技術、3D打印用于文物修復和展出,這種全新的展陳方式,兼顧文物保護需求與陳列展示效果?!辈┪镳^工作人員以“騎獸頂尊人像”展品為例介紹說,該展品分別由出自二號坑的銅尊口沿、出自三號坑的銅頂尊跪坐人像和出自八號坑的銅神獸組合而成,“通高超過2米的文物經歷了3000多年的磨礪,本體脆弱。通過AI技術、3D打印以1∶1的文物模型展出,既滿足文物安全穩定展出的需求,又可一睹文物的奇特與精美?!?/p>

        記者了解到,新館“世紀逐夢”展區的“方艙考古”展項,采用了裸眼立體新媒體技術,將考古方艙還原到展廳里,反映了三星堆遺址祭祀區六個新坑的發掘工作。而“巍然王都”展區的“三星堆遺址沙盤折幕”,則采用投影機矩陣無縫融合技術,配合同步播放系統,實現了近20個超高清畫面同時播放延時不超過3毫秒的誤差。

        為適應不同文物高標準保護需求,館內還安裝了精準調控、自動監測調節的恒溫恒濕系統。“針對象牙、玉石、青銅器、金器等不同庫區文物各不相同的溫度、濕度及空氣潔凈度要求,我們安裝了恒溫恒濕系統?!毙吗^建設方負責人李文博說,該系統通過制冷劑循環系統、空氣循環系統、電器自控系統等互聯系統構成,可實現室內溫度和濕度精準且節能高效的靈敏控制,讓文物能夠“安心入住”。

        同時,館內墻裝還采用新研發混凝土,能與室內空氣發生礦化反應提升強度,并與抗震設計的展柜形成雙重防震平臺。在數字化博物館建設方面,新館還依托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技術,搭建一個包含綜合管理平臺、智慧導覽系統、智慧講解系統、票務系統、藏品管理系統、學術資源管理系統、文物在線監測、門戶及公共服務資源等在內的智慧博物館系統。(陳 科 李詔宇)

        關鍵詞: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最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