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光明網訊 近日,《“十四五”中醫藥發展規劃》提出,鼓勵有條件的地方完成15%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鄉鎮衛生院中醫館服務內涵建設;在10%的社區衛生服務站和村衛生室開展“中醫閣”建設。
為更好地指導并推動有條件的地方建設一批具有示范引領作用的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中醫館、中醫閣,在前期相關標準試行基礎上,國家衛生健康委和國家中醫藥局組織制定了《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鄉鎮衛生院中醫館服務能力提升建設標準》《社區衛生服務站村衛生室中醫閣建設標準》。
據發布通知了解,這兩項標準從中醫館設置、中藥房設置、中醫藥人員配置、中醫醫療服務等方面,對中醫館服務能力提升建設和中醫閣建設給出具體參考。
根據《社區衛生服務中心 鄉鎮衛生院中醫館服務能力提升建設標準》,中醫館(含少數民族醫館)獨立設置,使用面積不低于300平方米,中醫診室(含治未病室)3個及以上,單個診室使用面積不低于10平方米,能夠提供中藥飲片和6類10項以上中醫藥適宜技術服務;中藥房中藥飲片品種數不少于300種;中醫類別醫師占本機構醫師總數的比例不低于25%,且主執業機構在本機構的中醫類別醫師不少于5名。
根據《社區衛生服務站 村衛生室中醫閣建設標準》,中醫閣至少設有1個中醫診室和1個中醫治療室,能夠提供中藥飲片和4類6項以上中醫藥適宜技術服務;中藥飲片品種數不少于80種,或與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鄉鎮衛生院等簽訂中藥飲片調劑代煎配送協議;社區衛生服務站至少配備1名中醫類別醫師,村衛生室至少配備1名中醫類別醫師或以中醫藥服務為主的鄉村醫生。
中醫閣是指社區衛生服務站、村衛生室內開展中醫藥服務的診療區,具備能提供中醫藥服務的人員、設施設備、信息化等衛生資源。為規范社區衛生服務站、村衛生室中醫閣的建設,提升基層中醫藥服務能力,為居民提供簡、便、驗、廉的中醫藥服務,特制定本標準。
國家中醫藥局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底,我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鄉鎮衛生院已建成中醫館4萬余家。當前,我國正多措并舉推動基層中醫館“從有到優”,進一步提升基層中醫藥服務質量和服務能力。(張夢凡)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上一篇:北京門頭溝強降雨已致2人死亡
下一篇:最后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