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農田灌溉研究所非充分灌溉原理與新技術團隊系統分析高低畦種植冬小麥模式發現,與常規畦種植相比,冬小麥產量、水氮利用率、綜合經濟效益等要素提升明顯,是一種可大范圍推廣的高產高效種植技術。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農業水管理(Agricultural Water Management)》上。
高低畦種植是目前華北平原小農和大合作社提高小麥生產土地利用率的一項關鍵技術,即將田地整成高低相間的畦面,兩個畦面均種植小麥。灌溉時低畦田作為水流通道,高畦田作為畦埂發揮作用。目前尚不明晰該技術模式較常規畦田種植的詳細比較優勢。
科研人員通過搜集兩年大田實驗數據,系統分析高低畦種植模式下冬小麥蒸散、氮素吸收特征、有效光截獲量及產量等指標。研究發現,高低畦種植冬小麥群體布局合理,能提高土地利用率及植株資源獲取率,使有效光截獲量和光能利用率顯著提升,從而促進了水氮等資源的高效利用。研究結果表明,與常規畦種植相比,高低畦種植下冬小麥產量提高14.5%-18.3%,水分利用效率提高13.5%-15.6%,氮肥偏生產力提高14.5%-18.3%,光能利用效率提高8.5%-11.1%,經濟效益提高45.4%-59.3%。該研究為大面積推廣高低畦種植冬小麥奠定理論基礎。
該研究得到國家小麥產業技術體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和中國農業科學院科技創新工程等項目的支持。(記者宋雅娟 通訊員單文晴)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下一篇:最后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