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周末去青龍湖濕地公園組隊‘打野’(挖野菜、撿野生菌、摘野生果蔬等),希望不會‘空軍’(空手而歸)。”“主打一個體驗,不敢吃。因為看到菌子腦海里會響起那首民謠‘紅傘傘,白桿桿,吃完一起躺板板。’”“周末的快樂是撿菌子給的”……
(相關資料圖)
最近,成都人的周末很忙,不僅忙著露營、去龍泉山追日出,還忙著去公園里撿菌子。甚至有“撿菌人”在網絡平臺分享了“撿菌攻略”,更有好奇的市民通過網絡組隊加入到“撿菌大軍”中,感受“打野”的樂趣。一時間成都掀起了一股“撿菌子”的熱潮。
撿菌子體驗如何?有沒有安全風險?有哪些注意事項?8月27日凌晨5時30分許,記者來到青龍湖濕地公園,尋找“撿菌人”的身影,并實地體驗在公園里撿菌子。
公園里的“撿菌人”天不亮就開撿
凌晨5點40分,青龍湖濕地公園綠道旁邊的樹林里,不時有手電光束在晃動。“他們來撿菌子,凌晨三四點就來了。頭天晚上下過雨,第二天土里會冒出野生菌子。”經常早起鍛煉的市民朱常貴說。一旁鍛煉身體的林祥國表示,8月初開始,來青龍湖濕地公園撿菌子的人變多了,“有些懂菌子生長規律的人,一早上可以撿3—4斤菌子。”
記者注意到,穿著長褲,褲腿、鞋子上布滿泥點,手提塑料筐的人,基本都是來撿菌子的。這群“撿菌人”之間似乎有種默契,開口第一句話便是“撿到菌子了嗎?”。
“我們在樹林里找了2個多小時,看到幾朵顏色鮮艷一看就有毒的菌子,能食用的菌子是一朵也沒撿到。”為撿菌子,許餅餅和同伴組了個群結伴而來,隊友佳佳說,“菌子沒撿到,卻在樹林里看到日出了。”他們向記者展示了自帶的撿菌工具,其中包括塑料筐、鐵鏟、釘耙和線手套。在靠近龍紋島的樹林里,出現了另一撥撿菌人,“我們凌晨5點就到了,菌子可能都被上一撥4點多來的人挖完了。我看到他們撿了半筐菌子呢。”市民陳可帆有些失落地說,他特意早起從郫都區開車過來撿菌子,結果當了一盤“空軍”,“網上看人撿菌子滿載而歸,現實卻告訴我,重在參與。”
記者實地體驗
未找到雞樅菌卻遇到蛇
上午7時許,記者來到“撿菌攻略”上分享的青龍湖濕地公園綠道邊的野道,背陰的大樹腳下有多處用小鐵鏟、釘耙挖過的痕跡。記者在一株腐木附近的草堆旁發現幾朵菌子。通過識圖辨物,記者發現此菌或為馬勃菌,有毒性。越往樹林深處走,光線越暗。在一個山坡靠近小水潭的地方,記者還遇到一條花蛇。隨著太陽的升起,地表溫度開始升高,樹林里越發悶熱,若沒有準備防曬降溫物品很容易出現中暑癥狀。沿途的樹叢里還有棕紅色的菌,經識圖辨別均為有毒菌類。期間,記者在樹林里還看到青花椒樹及筍子,幾乎都有人為采摘過的痕跡。
記者在不同的樹林里遇到近10撥“撿菌人”,其中8組空手而歸,有2組人挖到筍子、木耳和青花椒等。市民陳先生介紹,“早上7點多到的,從雙流開車過來,帶家人來體驗‘打野’。不過沒什么收獲。”在歷時3小時的撿菌體驗中,記者并未找到網友所說的雞樅菌,且從記者的個人體驗感來看,撿菌過程存在一定風險。青龍湖濕地公園現場管理工作人員表示,“我們也注意到這一現象(撿菌子),目前已加強現場管理力度。我們的工作人員在巡邏時發現這類情況(撿菌子),會及時進行勸導。”不僅如此,園區內部分地方還有安全警示牌,提示有蛇出沒。
專家提醒
基本都是劇毒菌堅決杜絕食用
作為全球范圍內海拔落差最大的特大城市,成都生物種類繁多、門類齊全,特有、珍稀物種異常豐富。據多位有經驗的“撿菌人”透露,成都的天府大道附近、龍泉山(百工堰公園)、雙流牧馬山等地也能撿到菌子。
那么,成都“撿菌人”撿到的這些菌子到底是什么菌?經四川省林業科學研究院研究員林強教授鑒別,部分人撿到的確實是雞樅菌,以青龍湖濕地公園里撿到的雞樅菌為例,這個季節(氣溫高、雨水多)其生長速度很快,所以容易被采摘到。不過,“采摘野生菌類,沒有專業人員指導是很危險的,應堅決杜絕食用。”至于記者在青龍湖濕地公園里看到的菌類,林強表示,基本都是有毒的,其中包括環柄菇類、雪白鬼傘以及絲蓋傘類。“成都周邊常見的菌類有條紋盔孢傘、大青褶菌、白毒鵝膏菌等,都是劇毒致死的菌類。”以鵝膏菌類舉例,鵝膏屬形態是頭上戴帽(菌蓋),腰間系裙(菌環),腳上穿靴(菌托),而有此形態的菌子大多有毒甚至劇毒。
對成都公園里撿菌子變得火熱這一現象,林強表示擔憂,他提醒大家在撿菌的同時要注意生態多樣性的保護,并建議市民理性參與撿菌體驗,且盡量不食用自己采摘和不認識的菌類,因為可能存在無毒與有毒菌子混淆的危險。
成都商報-紅星新聞記者趙雨欣攝影報道部分圖據受訪者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下一篇:最后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