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采掘等行業在海外收入如何?

        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2020-06-09 08:58:10

          中建集團旗下中建國際采用融投資帶動總承包模式建設的馬爾代夫7000套社會住房項目。

          中建迪拜山莊基礎設施升級改造施工現場。中國建筑供圖

          蘇美達越南格桔62MWp光伏項目。蘇美達供圖

         

        從“走出去”到“走進去”再到“走上去”,中國上市公司經過多年發展,已經在海外市場占有一席之地。“走出去”的隊伍中,不僅有實力雄厚的“國家隊”,近年來不少民營企業也在海外扎根發展;不僅有傳統行業的龍頭企業,更有不少新興產業的代表性企業登上了全球競爭的大舞臺。

        化工、采掘、電子行業的海外收入最高

        隨著中國經濟不斷發展,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走出國門,不斷開拓海外市場。這一點,從A股上市公司的年報中就能略窺一二。

        最近,A股共2276家上市公司披露了海外收入。有關機構統計顯示,2019年A股上市公司海外業務收入總額達66731億元,比上年增長8.89%,這是中國境內上市公司海外收入總額連續增長的第10年。

        南京大學長江產業經濟研究院院長劉志彪對本報記者分析:“中國上市公司海外收入總額十連增,是中國邁向高水平開放的具體體現,是中國經濟融入全球價值鏈融入世界經濟循環成功的表現,更是中國企業‘走出去’‘走進去’‘走上去’的優良表現。”

        哪些行業的上市公司在海外掙得最多?統計顯示,2019年海外收入最多的行業依次為化工、采掘和電子行業,其中化工和采掘行業海外收入過萬億元。此外,公共事業、有色金屬、農林牧漁等行業上市公司2019年海外收入增速均超30%,增長較快。

        與上一年度相比,這份名單有了一些變化。在2018年,電子行業以8199億元的海外收入總額位列第一,其次為建筑裝飾、化工、家用電器和汽車行業。而2019年上市公司海外收入總額有了明顯增長,前兩大行業收入雙雙突破萬億元。電子行業雖然排名有所下降,但勢頭依舊很猛,達到9595億元。

        在劉志彪看來,電子行業海外收入多,充分反映了該產業中國企業參與國際分工的特點和優勢,反映了中國資本和技術密集型企業成長的驚人速度。“目前處于垂直分工體系中的消費類電子企業,比如海爾、美的已經成長為世界級巨人企業。中國投資類電子行業雖然與世界水平相比還有一定差距,但這些年技術進步迅速,競爭力提升明顯。”

        考察具體的企業,數據寶近日發布的“上市公司海外收入榜”顯示,排前10位的分別為:中國石油、中國石化、海航科技、中遠海控、工商銀行、美的集團、中國建筑、中國交建、海爾智家、中國電建。10至20名的上市公司分別是:濰柴動力、立訊精密、京東方、物產中大、洛陽鉬業、均勝電子、中國國航、中國中鐵、蘇美達、南方航空。

        “國家隊”打頭,民營企業進步快

        中石油、中石化等大型央企上市公司海外收入居榜單前列,這與近年來央企的發展布局緊密相關。

        去年初,國務院國資委確定航天科技、中國石油、國家電網、中國三峽集團、國家能源集團、中國移動、中航集團、中國建筑、中國中車集團、中廣核等10家企業作為創建世界一流示范企業。國資委強調,示范企業要對標世界一流企業,力爭用3年左右時間在部分細分領域和關鍵環節取得實質性突破,在整體上取得顯著成效。

        時間過去一年半,這些示范企業成績突出。

        中國建筑作為中國最早“走出去”的企業之一,經過多年的國際化發展,不僅長期扎根阿爾及利亞、巴基斯坦、越南等發展中國家,更成功進入美國、新加坡、中東等發達市場,躋身當地領先承包商行列。其相關負責人舉了一個例子:“剛果(布)1號公路,被當地人民稱為‘夢想之路’。這條公路我們用了8年時間,克服當地惡劣的環境挑戰,首次在非洲實現了設計、建造加運營的全產業鏈運作,是剛果(布)建造的等級最高、通行體驗最好的公路。”

        持續深耕并不斷開拓境外市場,中國建筑向著世界一流示范企業的目標不斷前進。中國建筑有關負責人對本報記者介紹:“去年公司通過項目簽約進入波黑、格魯吉亞、黎巴嫩等6個新市場,進一步完善了公司在歐洲、西亞等地區的市場布局。此外,公司在港澳、新加坡、阿爾及利亞、美國、阿聯酋等市場持續深耕多年,形成了10個年新簽合同額50億元以上的境外市場。”

        除了“國家隊”,民營經濟近年來在全球競爭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2019年“上市公司海外收入榜”中,多家民營企業躋身前20強,美的集團更是以1167.84億元的總收入位列第六。此前《財富》雜志公布的2019年世界500強企業中,多家中國民營企業也紛紛上榜。

        在劉志彪看來,中國上市公司“走出去”分為兩步:第一步是從“走出去”到“走進去”,中國企業通過技術合作、資源利用、市場開拓、股權合作等手段,與國外企業建立起較為緊密的聯系,鎖定了國際市場特定用戶。第二步是從“走進去”到“走上去”,依托國內超大規模市場,利用全球先進資源和要素,尤其是人力資本、技術資本和知識資本要素,進行產品升級、工藝升級、功能升級和產業鏈升級,極大提升了中國企業在海外的形象和競爭實力,一大批有國際競爭力的民營跨國企業涌現。

        “從‘引進來’到‘走出去’,越來越多的民營企業登上國際競爭的大舞臺,利用兩個市場和兩種資源發展自己。”劉志彪表示,中國民營企業在全球競爭中已展現出超強實力。

        新興產業擦亮招牌,海外收入增長快

        戰略性新興產業近年來正在成為中國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產業邁向中高端水平的中流砥柱。在全球競爭的大舞臺上,中國新興產業經過多年發展已經占有一席之地。這在上市公司海外收入上也有體現。

        收入前20強中,立訊精密、京東方、均勝電子、蘇美達等上市公司的新興產業板塊均成長迅速,貢獻了大量海外收入。

        作為全球創新型領先企業,京東方的智慧顯示、智慧零售、智慧交通等物聯網創新產品及解決方案已遍布全球,全球每4塊液晶屏幕就有1塊來自京東方,智慧零售解決方案在全球市占率超過50%。

        立訊精密、均勝電子這些高科技上市公司不但打入了全球供應鏈,還占據相當的市場份額,且海外業務還在高速增長中。

        而這無不是企業深耕多年的成果。蘇美達有關負責人在接受采訪時介紹,早在2006年,蘇美達就在德國設立了第一個海外中心,開始拓展海外市場。經過多年發展,公司在全球擁有近40家海外機構,具有較強的渠道優勢,能夠更好地服務海外客戶。新能源、高端機械等業務受到海外歡迎。“就在上周,公司一位海外客戶確認了一筆650萬美元的園林工具訂單。”蘇美達有關負責人表示,在全球疫情尚未得到有效控制的情況下,公司加大市場開拓和產品研發力度,積極開拓電商渠道,取得了積極成效。對于新興產業來說,掌握關鍵技術是核心。蘇美達持續提升研發實力,2019年研發投入超過3.1億元人民幣。截至目前,公司擁有專利417個,其中發明專利84個。到2019年末,公司境外業務收入總額達到446.9億元,同比增長17%;境外業務毛利率接近10%。

        不過,專家也指出,中國上市公司無論是大型國企還是民營企業,無論是傳統行業還是新興產業,拓展海外市場仍有很多挑戰。尤其是今年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受疫情沖擊較大,布局海外的上市企業面臨突圍難題。

        劉志彪建議:“企業應緊緊抓住發達國家產業結構調整和市場發展的機遇。越是調整期,投資和發展的機會越多。”

        國務院國資委研究中心黨委副書記杜國功建議,培育世界一流企業,應開放合作,進一步拓寬發展空間。首先是加快融入國際分工,走向國際市場。在更大范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配置資源,加快建成面向全球資源配置和生產服務的生態系統。其次要積極融入國際產業分工合作體系,在全球價值鏈、產業鏈和供應鏈中取得突破。此外還應把企業發展與社會需要相結合,讓企業的發展成果更多更好地惠及各方。

        “中國開放的步子只會越走越大,中國企業的競爭力還在不斷提升,從長遠來看,中國企業走出去、實現國際化的空間仍然很大,機遇很多,有待企業不斷去探索。”劉志彪說。(徐佩玉)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最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