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數智時代的到來,銀行傳統的風險理念已不能完全適應數字經濟時代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的切實需求。與此同時,許多行業依然面臨融資難、融資貴的嚴峻形勢。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云計算等數字資源與技術的創新和應用正在改變我們的經濟社會,重構金融服務模式,推動產業結構升級。產業數智金融應運而生。數智技術與金融的結合推動產業金融的發展,進一步緩解產業鏈上中小微企業融資難的問題,助力其高質量發展。
導語
近年來,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技術加速創新,日益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各領域和全過程,數字經濟發展速度之快、輻射范圍之廣、影響程度之深前所未有,正在成為重組全球要素資源、重塑全球經濟結構、改變全球競爭格局的關鍵力量。
在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的背景下,金融與產業互促的高質量發展,是時代的重要命題。
隨著國內國際雙循環的拉動,各個產業對金融精準注入的需求不斷提升。同時,金融機構積極實踐數智化轉型,著力將零售金融客戶的數智化服務經驗遷移至產業客戶服務領域,深度洞察用戶需求,創新產品服務。在產業數智化和金融數智化漸行漸近的過程中,產業數智金融應運而生。產業與金融互促發展
產業數字化轉型不斷催生和促進數智金融的服務供給,數智金融的服務提升也將推動產業的數字化轉型,形成雙向賦能。金融支持中小微企業創新數字普惠金融新模式,帶有鮮明的中國特色,是新時代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應有之意,是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重要一環,對金融企業來講是一項重大的歷史責任。
當前,普惠金融也是緩解金融供需矛盾的重要抓手,是助推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實現共同富裕的有效舉措。我國經濟的高質量發展,離不開基數龐大的中小企業,暢通國內大循環,實現國內國際雙循環,需要調動社會各方,特別是中小企業的力量。中小企業就像人體的毛細血管,將氧氣和營養輸送到人體的各個部位,使其保持旺盛的機能。中小企業的獨特及普惠作用在于,它把社會生產、流通,以及居民收入和消費等廣泛串聯起來,實現了有效的微循環,用強大而眾多的微循環支持國內國際雙循環,并且惠及全社會。
中小微融資挑戰與肇因
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到現在為止還是一個比較突出的問題,但我們面臨的問題不同于其他一些發展中國家。過去幾年,人們津津樂道于孟加拉國的格萊珉銀行模式,并視之為普惠金融。而我們要解決的是千百萬家承擔著就業和經濟建設任務的中小企業問題,與格萊珉銀行主要資助婦女、扶貧濟困不同,而且其僅依賴于落后的人工服務方式和有限的信息溝通,無法提供高效和高質量的金融服務,在我國不可持續。更何況,我們已完成脫貧攻堅任務,正在邁向鄉村振興的新征程,要解決的是眾多中小企業的發展和可持續問題,是服務面更廣,服務層次、服務質量、服務效率更高的普惠金融,并且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已經成為我們的國家行為,成為實現經濟雙循環新發展格局和高質量發展的戰略選擇,這個高度是任何一個國家無法比擬的。
中小企業的融資問題有四個方面:小、少、散、難。小指的是企業太小,甚至有的企業找不到、看不著,是在一個胡同里面、在鄉下偏遠的山區;少是個體需求的貸款量太小,難以給金融機構提供動力;散是指像天上的星星那樣分散,讓金融機構很難顧及;難是貸款條件不具備,貸款審查難,催債也難,這對金融機構來講是個現實的問題。
從世界各國的企業來看,小微企業存在的問題是共性的,在我國也同樣,生命周期短,抗風險能力弱,而且缺少規范的財務報表,缺少抵押物,也難以找到合適的擔保主體,導致難以獲得融資服務。此外,涉及小微企業融資的公共基礎設施也不夠完善,公共服務手段、公共信息響應等方面還存在著完善的空間。信息系統的公共平臺建設現在也不夠,甚至有些方面還不足或者沒有,信息豎井、“信息孤島”現象在一些省市依然存在,信息的碎片化導致信息的集成難度很大。從金融供給端來看,各類金融主體在敢貸、能貸、愿貸的服務能力與供給的效果方面差異比較大。當前盡管初步形成了多種普惠金融服務模式,但還存在著不平衡、不充分,整體的資金供給規模和服務覆蓋面仍然有很大的潛力。普惠金融數智化突圍
從國際上看,普惠金融的概念是2005年提出來的,這確實是一個世界性的難題。2016年G20峰會上討論并通過了三個關于普惠金融的文件:《G20數字普惠金融高級原則》《G20普惠金融指標體系》《G20中小企業融資行動計劃落實框架》,從普遍原則上指出要重視社會各個階層和群體的金融需求,在成本可負擔的基礎上提供適當有效的金融服務。
近十年,數字普惠金融得到了快速發展,這些實踐和認知是金融業科技進步和經營理念轉變的結果,順應了數字時代的脈動。在政府、銀行和企業的各類主體的共同努力下,特別是在科技賦能、數字普惠金融模式的加持下,中小企業融資難題也正逐步得到解決。到2020年末,我國小微企業的貸款余額和用戶數量和2015年底的相比,均實現了翻一番。
近十年來金融機構為中小微企業服務采取的措施,包括利用金融科技、數字化和流程再造,回過頭來看,和國際同行相比,能夠大面積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的,應該說非中國莫屬。在金融科技方興未艾和數字化轉型的趨勢下,持續加大對中小企業的支持力度,我們應該還有能力做得更好,我們已經處于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和艱難復工復產的關鍵時期,金融科技在疫情持續期間表現出的非接觸性持續服務能力,使我們運用數字技術服務中小企業更有信心和動力。
創新技術持續精進
在技術和管理方面,還有很多事情是我們可以持續改進的,首先是信息集成。在數字經濟時代背景下,數據成為重要的戰略資源,對多元的數字化信息進行匯總集成,基于算法和模型將信息轉化為信用,成為開展數字普惠金融的前提基礎和信息集成,這在數字化普惠金融方面更為重要。其次是流程重構。普惠金融產品的背后需要復雜的授信管理、業務模式、數據采集、數據分析等模型和流程支撐,科技賦能要在調整內部生產關系和企業級建模以及流程重構上多下功夫,在企業級的技術架構上,集成主體、集成服務、集成工具和集成應用,這樣才有了企業服務載體和依托,才能真正實現普惠金融的數字化和可持續性。
除此之外,還有數據要素管控,要防止“數據孤島”和數據壁壘,推進數據要素的流動、流通和交易,現在這個方面還沒有大規模開展,讓數據更大限度地發揮它的市場價值和存在價值,形成數據要素市場,鼓勵和支持包括銀行在內的各方將數據作為資產進行社會化生產和交易,來提升數據的價值。四是場景化服務,以平臺作為重要的模式來支持,加強線上的平臺建設,形成服務的場景,提供一站式的綜合金融服務,今后從平臺建設到場景化服務是為中小微企業服務的一個重要方向,進而以開放銀行方式,廣泛連接形成整個社會服務的大的生態體系。最后是“三新”結合,新技術、新模式、新業態的演變密切關聯。根據創新創業的主體和創新要素的變化趨勢,持續改進服務手段,改進服務方法。
在這些要素的共同的作用下,數字和普惠金融的有機結合和踐行,一定會改變普惠金融的行業面貌和經營模式。
未來數智金融創新
豐富數據要素的供給
數據要素是數字普惠金融發展的關鍵。除了企業數據外,還需要廣泛連接政府及第三方信息平臺,持續引入公共數據,搭建國家級信息數據共享平臺,形成數字化的生態共同體。
加強金融科技的應用
要讓數字普惠金融能夠做到無處不在,就要加強金融科技的應用。不能因小而不為,應該讓普惠金融“橫向到頂、豎向到底”,使普惠金融能夠惠及眾多的中小微企業。在這方面金融科技需要加強,一是依托金融科技來推動數字普惠業務架構的優化,通過大數據、人工智能、數據化、物聯網等技術工具來降低整體的運營成本;二是要構建場景金融,不是單一的一個平臺,而是要有一個場景,幾個平臺加在一起能夠形成為中小企業服務的綜合化的金融場景;三是技術共享,大中小銀行、互聯網金融公司可以共建數字化的生態,深化技術合作,推進創新。同時,金融科技方面的新型風險也面臨一些挑戰,比如通過搶占渠道匯聚大量的信息流,甚至有的機構把它做成數據的寡頭或者生態的壟斷。比如新技術帶來的業務、技術和網絡的三重風險的疊加,所以完善相應的數字金融的風險監測、預警和管理體系,還有很多的工作需要做。
完善多元數字化的普惠金融供給體系
銀行應該加強數據化運營,持續推進線上的改造和下沉的服務,在提供線上服務的同時也要發揮好線下網點的優勢,特別是銀行這方面的優勢更加明顯,線上和線下聯動,為中小企業提供便捷綜合的金融服務。互聯網金融機構應找準自身在普惠金融當中的地位,利用科技力量、平臺優勢,靈活機動形成有利的互補。另外,金融行業當中的保險、信托、租賃、基金等非銀行金融機構也應該積極參與數字普惠金融的供給側結構改革,滿足中小企業多樣化的需求。
完善監管政策
要清醒地認識到數字普惠并沒有實質性消除金融業的風險,無論是傳統風險還是新金融風險,包括科技風險和未來的數字化轉型的風險,還會帶來一些新的監管方面的挑戰,需要完善與數字金融相適應的監管政策,在鼓勵創新和有效防范風險之間找到平衡。一方面可能要給予適度的容忍,激發數字普惠金融創新的實踐,對金融科技平臺等節點性介入的機構,應該適配相應層級的管理。另一方面根據數字普惠發展的態勢來調整監管方式,比如建立跨部門的金融科技協調監管小組,創新運用監管沙盒,在充分理解數字普惠技術模式和服務業態的基礎上要跟進監管,同時還要關注數據安全問題。數字普惠金融加速了信息的運用,可能也容易帶來信息的泄露風險,而監管機構應當從消費者權益保護的角度出發,統籌規范商業銀行等各類金融主體搭建數據安全管理框架。結語
金融乃經濟之活水,與產業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金融既是產業閉環的重要組成部分,又是緩解產業痛點,引導產業升級轉型的重要抓手,二者的相互滲透存在著邏輯上的必然性。
在數字經濟時代,產業的數智化全面推動了產業體系在質量、效率、動力方面的變革。數智科技在金融領域的不斷應用促進了產業體系的暢通循環,深化了金融與實體經濟的融合,數智金融愈發成為產業轉型升級的加速器。開放性和平臺化使得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渠道拓寬,而隨著金融與產業的融合進一步加深,產業的資金和配置需求得到滿足和優化。
金融數智化能為產業提供定制化、個性化的金融服務,有效降低金融風險,使產業鏈上的產業組織更好地享受金融服務的紅利、注入發展新動力。
作者:中國建設銀行原董事長 王洪章
內容來源:《數智金融與產業賦能》
出品人:阿里云研究院高級戰略規劃總監 任妍
關于阿里云研究院
阿里云研究院定位是阿里云智能事業群數智化轉型智庫機構,匯集多名來自數字科技頭部企業、國際知名咨詢機構和國家高端研究平臺的資深專家,以“定義行業、洞察態勢、拓展賽道、引領心智”為愿景,以“著書立說布道場,數智驅動新增長”為使命,以“引領數智化轉型新思想”為目標,致力于“用科技探索新商業邊界”。
研究領域涵蓋云計算、人工智能、大數據與產業互聯網,以及數字政府、新零售、新制造、新金融、新能源等政企各行各業數智化轉型路徑及商業實踐,關注前沿科技趨勢、數字創新、數字治理、新基建等方向。依托指數分析、戰略頂層設計、行業數智洞察、產業研判、案例透視等多類型研究產品,阿里云研究院聯合國家科研機構、頂尖智庫、頭部高校、行業協會、咨詢機構、投資機構、合作伙伴和客戶,拉通阿里巴巴集團各事業群,共拓研究新生態。與全球知名商學院共同開設數智創新學院、新國潮品牌加速器、新增長實驗室等項目,舉辦高端企業家和高管培訓,培育面向未來的數智化創新領袖。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