匾額剛被清理出來時的樣貌 供圖/丁立萍
近日,北京市朝陽區的一群孩子在田間玩耍,意外發現一塊古樸的匾額,在家長的幫助和引導下,將其交予文物部門。隨后,北京青年報記者在朝陽區東岳書院見到了這塊匾額:長93厘米、寬35厘米、厚15厘米,青石表面微微泛綠,邊角略有殘損,但字跡完整清晰、筆力雄健,遺憾的是信息相對簡單,并無年代和落款。據朝陽區文旅局工作人員介紹,此刻石為“清代湖州試館的嵌墻匾額”,試館匾額比較罕見,是北京會館文化的實物見證。該工作人員同時向這些家庭為保護文物所做的貢獻表示感謝。
小學生發現湖州試館匾額
家長交予文物部門
這塊石頭的發現地是朝陽區常營地區。北青報記者了解到,5月31日,丁立萍女士和幾位家長帶孩子在自家租種的菜地附近玩耍時,樹下的一塊石頭引起了孩子們的注意,這塊石頭表面隱約有字,而在清理掉浮土后,一塊長方形匾額浮現出來,表面從右向左題刻“湖州試館”繁體大字。
匾額古樸滄桑,現場的家長們意識到這可能是文物。由于恰逢周日,菜地周圍人很多,為保護匾額,四位男家長合力將其抬到丁女士的車上。匾額裝進后備箱的一瞬間,丁女士的斯柯達明銳轎車尾部明顯下沉,估計匾額將近200斤重。
孩子們如何能發現古跡?丁女士分析,頭天降雨沖刷了匾額上的浮土,使得其上文字隱約顯示;此外,孩子們都已經上小學,對字跡比較敏感,已經能認出湖、州二字,但試和館是繁體字,孩子們一時沒能認出來。 次日,丁女士和文物部門取得聯系,工作人員立即行動,雙方就匾額完成交接,丁女士收到一張蓋有“北京市朝陽區文化和旅游局”公章的收據。此后,工作人員又來到第一現場進行拍攝。
丁女士認為,把匾額交給文物部門的親身經歷,對于孩子們是一次非常好的文保教育。希望未來能讓他們知道匾額的從屬和去向,也希望孩子們的行動能影響更多人為保護文物貢獻力量。北青報記者隨后從朝陽區文旅局了解到,這塊匾額已經被運到朝陽區的東岳書院保存。
湖州試館并非文保單位
90年代末被拆除
孩子們發現的匾額上所標的“湖州試館”,原址在北半截胡同,位于廣安門內大街東端南側。北青報記者隨后走訪發現,因諸多院落已消失,導致南北走向的胡同格局已經蕩然無存。北半截胡同41號曾是湖南瀏陽會館、譚嗣同故居,現為居民院,是北半截胡同僅存的院落之一。而北青報記者向附近居民打聽湖州試館時,大家均表示并不清楚。
《北京市宣武區地名志》記載,早年間北半截胡同會館眾多,有湖南瀏陽會館、江蘇太倉會館、四川潼川會館、廣東潮州會館、浙江吳興會館等。其中吳興系湖州古稱,現為湖州市的一個區。《北京會館紀事》一書作者劉征先生告訴記者,湖州試館和吳興會館是一回事,位于北半截胡同路西13號,后改為25號,直至上世紀90年代末被拆。據他考證,湖州試館建于清代中期,有60多間房,被拆前已是大雜院,并非文保單位。
劉征透露,在北京諸多會館中,試館匾額比較少見。北京的會館衰落后,匾額流失的現象比較普遍。
據《北京市宣武區地名志》記載,北京的會館在明、清兩代興旺發達。清初實行滿人居內城、漢人居外城的政令,禁止在內城興建會館,因此前門、崇文門、宣武門外成為會館最為集中的地方。會館主要分為工商會館、文人試館、行業會館、殯葬義館。
文人試館是封建社會科舉制度的產物,占北京會館中的絕大多數。明、清兩代的科舉考試地點都在北京,進京趕考的舉人迫切盼望能有一個憑借鄉誼關系、互相照顧的住所。考試結束后,榜上有名的留京參加殿試,沒有考中進士的可以留京寄宿,刻苦攻讀,以便再次應考。這些舉子在京舉目無親,受到小客店高價剝削。這種舉人落魄的情景,引起朝中同鄉的同情,于是邀請同鄉中的官宦、巨商、士紳集資,在京城買地建房以招待來京應試的同鄉舉子,從而出現了類似招待所的試館、會館。
北京會館的衰落始于兩方面原因,一是慈禧廢除科舉制度,本鄉舉子不來應試,斷絕了會館的經濟來源;二是1928年南北統一,國都遷至南京,大批官員隨政府機構南下,讓諸會館完全失去了支柱。
文/記者 崔毅飛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