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城市變得有些安靜。行走在江蘇連云港市海州區的大街小巷,偶爾從居民樓里傳來咿咿呀呀的小曲,行腔優美,韻味悠長,仿佛觸動了歲月深處的斑駁記憶。
這悠長的小調就是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古老的“諸宮調”遺存——江蘇連云港海州五大宮調。
在經歷500余年歲月的洗禮后,海州五大宮調走進了新時代。而且老曲并未因時光流逝而被淡忘,相反,古老的傳統曲目“淬火”發出了新聲。
非遺古韻 有聲有色
江蘇連云港古稱“海州”,是我國農耕文明、海洋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有著多姿多彩的民間文化藝術。海州五大宮調亦稱“海州牌子曲”,屬于元散曲“曲唱”的遺續,是清代中后期由鹽商從揚州及兩淮一帶帶入海州及其周邊沿海產鹽區的民間曲藝音樂。
“‘五大宮調’是以‘軟平’‘疊落’‘鸝調’‘南調’‘波揚’為基本腔調的一種用曲牌來演唱的藝術形式。”在“五大宮調”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劉長蘭家里,老人拿起碗、碟、筷嫻熟地演奏起來。字少腔多、一唱三嘆……在劉長蘭的吟唱中,飄逸婉轉的聲韻讓記者心曠神怡,沉浸回味。清脆有力的碟琴,韻味十足的聲腔,借著古老的旋律,仿佛穿越回了昔日商賈云集的海州。
“海州‘五大宮調’伴奏樂器有二胡、琵琶、三弦等,其中尤以‘杯琴’和‘碟琴’最具特色。”劉長蘭介紹,竹筷敲擊瓷盤以及酒盅擊出的“花點”節奏與絲竹樂聲相庇,形成了海州“五大宮調”獨特的伴奏風格。
2006年5月,海州五大宮調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08年2月,原文化部授予劉長蘭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國家高度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讓這一歷史悠久、神秘瑰麗的古調有了更廣闊的舞臺,我們有責任和義務將這塊文化瑰寶傳承下去。”81歲的劉長蘭說,非遺傳承并非她一個人的功勞,早在上世紀80年代,海州五大宮調瀕臨失傳,連云港市有關部門的同志找到她,請她將熟記于心的曲調錄制成磁帶,然后請專人翻成曲譜并填詞,將古老的藝術保存了下來。
為了讓更多人了解、熟悉、喜愛海州五大宮調,劉長蘭成立了小曲堂。“五大宮調愛好者有空就會來這里切磋技藝,還吸引了一些學生在課余時間專門過來聆聽學習。海州五大宮調早已成為我生命的一部分,雖然已經唱了60多年,但只要還能唱,我會一直唱下去,讓更多年輕人接受它、喜愛它。”劉長蘭說。
傳承百年 融入生活
2016年8月,應中央電視臺《??﹪颠藛堋饭澞拷M邀請,劉長蘭帶領6名海州五大宮調愛好者走進央視。節目錄制現場,劉長蘭等人手挽手走向舞臺中央,在偌大的音樂廳內,以清雅嫻熟、溫婉細膩的唱調征服了現場觀眾。
“為了這一刻,我等了60年!”劉長蘭說。18歲那年,她師從錢樂山老師學藝,“老師囑咐我,海州五大宮調雖然演唱難度高、唱詞難記,但卻是不可多得的文化瑰寶,要認真學,并把它發揚光大。這句話我一直記在心中”。
“這些年,劉老師除了每周在小曲堂教唱課程外,還帶領我們參加街道、社區的各類晚會,極大提高了海州五大宮調的知名度、美譽度和影響力。”劉長蘭的徒弟朱開蘭說,在老師的影響下,海州五大宮調民間小曲堂、傳承基地已達到16個,自發學習海州五大宮調的市民越來越多,不少大、中、小學生也加入到了學唱隊伍中來。
“聆聽了爺爺奶奶的演唱之后,我越來越喜歡這項本土藝術了,希望長大后,我能成為海州五大宮調的傳承人。”在觀看了五大宮調傳承人表演之后,連云港海州實驗小學學生曹慧寫下了這樣的日記。
“近幾年,教授學生唱五大宮調已成為連云港市中小學校的一項重要內容。海州區所屬22所中小學校3萬余人,自2010年開始傳唱五大宮調。”連云港市海州區文旅局副局長張敏告訴記者,目前,連云港海州區新浦中學、海州區新海小學已將五大宮調作為校本課程引入課堂,數千名學生正在學唱。連云港師專還成立了海州五大宮調藝術團,并將其列入鄉土教材,多次舉辦專場演唱會,在高校學生中引起熱烈反響。
人才為寶 創新致遠
“經典本看了又看,算術題算了又算;大書包越背越重,鋼筆尖越磨越短;電視機不準再看哎,只因是畢業班;作業多不停地寫哎,畢業考試只剩幾天……”學唱根據海州五大宮調傳統曲目《俏豆丹上花轎》改編成的《畢業班》,在因新冠肺炎疫情停學的時間里,成了海州實驗小學學生的“寒假作業”。悠揚的曲調加上朗朗上口的歌詞,很快讓小學生們喜歡上了“新版”宮調。
“由于海州五大宮調多以民間自娛自樂形式演唱,很少新編曲目,同時,內容大多反映封建社會各階層人士不得志的情緒,不適合中小學生習唱,使得這一非遺項目的提升和發展受到很大限制。”連云港市非遺保護中心副主任徐洪繞說,要讓海州五大宮調“活”起來,重現藝術光輝,就需要對曲調、曲牌的藝術表現形式加以創新。
“我們學校組織音樂老師,根據傳統五大宮調的曲調改編曲目,引導學生進行改編,傳播效果非常好。”海州實驗小學副校長彭慶兵說,在教唱《草蟲》時,當學生唱會了曲調后,老師便啟發學生聯系生活實際,根據《草蟲》的曲調進行二度創作,重新填詞。原曲里的知了、螞蚱等昆蟲變成了蜜蜂、蜻蜓、花蝴蝶……
據了解,海州五大宮調在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后,連云港文旅部門就立即組建了保護傳承工作班子,建立保護工作機制,以項目的整體保護為前提,摸索出由“一團、九堂、多點”相結合的傳承體系。
“把傳承人當作無價之寶,才有可能留住‘非遺’這個無價之寶。”連云港市海州區文旅局局長桑愛越說,連云港實施鄉土人才“智富”行動,先后出臺“非遺傳承人表彰”等多項優惠政策,每年評選出10個非遺傳承基地補助10萬元。
師徒的傳承、學校的推廣、政府的保護,“淬火”后的海州五大宮調得到了越來越多市民的認可和唱誦,煥發出巨大的生命力,如今已成為市民文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