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首次發現完整保存的大型植食性恐龍化石

        科技日報 2023-04-27 22:00:15


        (資料圖)

        科技日報記者 魏依晨

        “這具巨型恐龍化石體長超過15米,對江西來說是首次發現,在全球也屬罕見。”27日,記者從江西省地質調查勘查院基礎地質調查所獲悉,科研人員在贛州市贛縣區搶救性發掘的巨型恐龍化石,歷時近兩年,完成了清理和修復工作。

        2021年6月,贛州市贛縣區幸福村大塘坑一小山坡施工時,大型骨骼化石被意外發現。江西省地質博物館與江西省地質調查勘查院基礎地質調查所聯合進行了搶救性發掘。專業修理人員在江西省地質調查勘查院基礎地質調查所對該化石進行了精細的修理。

        江西省地質博物館副館長楊玲認為,該恐龍骨骼化石保存完好,修理出一串關聯的頸椎6枚,5枚完整薦椎、部分保存的腰帶以及完整保存的前側18枚尾椎,留有至少29枚脊椎骨。這是一具巨型植食性蜥腳類恐龍,保存的完整程度在白堊紀蜥腳類恐龍中比較罕見。

        “往年,我省境內曾發現過零星的巨型恐龍化石,此次發現完整度較高、骨骼特征鮮明的巨型恐龍化石系首次。”江西省地質調查勘查院總工程師樓法生告訴記者,根據已有的材料估算,復原后的恐龍體長將超過15米,在蜥腳類恐龍中屬于中等大小。

        江西省地質博物館、江西省地質調查勘查院基礎地質調查所和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所組成的研究團隊對化石進行了初步研究。負責此次研究的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地球科學學院副教授韓鳳祿告訴科技日報記者:“該化石產自上白堊統周田組,生活時代約9000多萬年前。其骨骼粗壯,頸椎和尾椎的椎體和椎弓上具有典型的蜥腳類恐龍的復雜又獨特的腔室,這些骨骼的鮮明特征及保存完整和精美程度,令人驚嘆”。

        韓鳳祿介紹,基于化石500多個特征的蜥腳類恐龍的系統演化分析,將其進一步歸入泰坦巨龍類中。在我國內蒙古、河南和浙江等地均發現過泰坦巨龍類化石,但保存大多不完整,僅有單個脊椎或者肢骨等。“本次發現的化石骨骼關聯,完整度高,對于研究蜥腳類恐龍在白堊紀的演化和地理分布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韓鳳祿說。

        據悉,蜥腳類恐龍是一類四足行走的植食性恐龍,也是已知最大的陸生脊椎動物。它們起源于1.9億年前的早侏羅世,在約1.6億年前廣泛分布,并形成梁龍類和大鼻龍類兩個分支。大鼻龍類的一支泰坦巨龍類在晚白堊世非常繁盛,一直延續到白堊紀末。

        (圖片由江西省地質調查勘查院基礎地質調查所提供)

        關鍵詞: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最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