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界面新聞統計,截至5月3日,52家信托公司已正式發布2022年報。相比2021年共計35家信托公司凈利潤實現正增長,今年這一數據大幅縮水至18家。
(資料圖片)
業績延續分化之外,整體承壓似乎更能概括為信托行業的年度“關鍵詞”,即便是頭部公司,營利同比告負者也不在少數。
就凈利潤(以合并利潤表下的歸母凈利潤為主,下同)規模來看,2022年,行業前三強中平安信托首次站上40億大關,達到41.56億元,為行業唯一凈利過40億的信托公司;中信信托和建信信托凈利潤規模則分別達到30.12億元和24.73億元。
但從同比增速來看,三巨頭中,僅建信信托保住了“營利雙增”局面,平安信托雖凈利同比大增46.97%,但營收下滑16.5%;中信信托則喜提“雙降”劇本,營收下滑超過25%。
三巨頭的這一窘境基本呈現出了業內業績普降的特點。
2021年,8家信托公司凈利潤超過20億元;但2022年,除三巨頭外,僅華潤信托一家凈利潤在20億元以上,但華潤信托的營利同比雙降,且凈利潤下滑超過30%。
與此同時,凈利潤在10-20億元區間的信托公司也有六成出現營利雙降,分別為江蘇信托、五礦信托、粵財信托、上海信托、光大信托和中融信托。
整體上看,2022年,52家信托公司凈利潤平均數為6.45億元,較2021年(有數據統計的,下同)同比下降35.82%;營業收入的平均數為21.48億元,較2021年同比減少12.33%。
對于業績下滑原因,翻閱各家年報來看,提到的因素也幾乎大同小異。
此前,中國信托業協會發布《2022年度中國信托業發展評析》中曾總結到,2022年,行業層面凈利潤持續呈現負增長的原因主要來自于信托業務收入的大幅下滑和投資收益的持續縮水。
一方面,2022年股市波動較大疊加年尾債市深度調整,導致信托公司公開市場證券投資收益和金融機構股權投資的分紅收益下降明顯;另一方面,近年來信托行業正步入創新轉型深水區,新舊動能轉換階段系統建設和團隊人員配置的成本費用明顯上升,也在一定程度上稀釋了凈利潤水平。
此外,用益信托資深研究員帥國讓還向界面新聞補充到,2022年作為資管新規正式實施的首年,在行業風險資產持續暴露下,不少信托公司加大了資產減值計提力度,一定程度上也削弱了盈利水平。
全行業業績普降之下,仍有12家信托公司的營收、凈利潤同比實現了正增長便顯得尤為可貴。
例如,山西信托2022年凈利潤實現3706萬元,居52家公司第46名,但凈利潤增速高達47.39%,居凈利增速榜首位;而國民信托、英大信托、金谷信托以及華鑫信托的凈利潤和營收同比增速則紛紛達到10%以上。
國民信托在年報中總結稱,公司經營取得積極成效,主要在于內部資源整合協同效率的提升,風險管理的強化,業務轉型的加快以及公司金融科技支持和系統建設力度的加強。截至2022年末,國民信托管理信托資產規模2404.86億元,較2021年底提升29.67%,其中資產服務類信托占比超過6成;全年新增信托項目367個,新增規模944.82億元。
此外,英大信托母公司國網英大也提到,報告期內,英大信托堅持服務實體經濟,堅持市場化方向,不斷做強做優做專做精信托業務。據悉,2022年,英大信托服務電網信托業務規模超過6600億元,服務電網主業落地“雙碳”專項融資184億元,為“白鶴灘-江蘇”重點特高壓工程提供融資125億元。
“信托公司業績分化明顯,跟信托公司戰略定位、股東背景及資源稟賦高度相關,有的信托公司歷史包袱較小,轉型比較順利;有的信托公司具有強大的股東資源,其他公司難以復制。預計短期內,這種趨勢還會持續”在帥國讓看來。
值得一提的是,盡管2022年信托公司業績承壓與分化成為共識,但從各家受托管理的信托資產規模變動來看,全行業信托資產規模正在企穩回升,結構持續優化。
據中國信托業協會披露,截至2022年4季度末,全行業信托資產規模達到21.14萬億元,同比增長5893.44億元,增幅為2.87%。
而在此次發布年報的52家信托公司中,已有22家實現了信托資產規模增長,其中18家同比增速在10%以上,紫金信托、華鑫信托以及中誠信托增速更是分別達到了170.12%、62.16%和61.04%。
信托專家廖鶴凱認為,行業信托資產規模重回21萬億元體現出了信托較強的發展韌性,同時行業發展定位也逐漸明晰,新興業務精彩紛呈。當前,行業地產、非標業務規模壓降仍在持續,但標準化產品開展如火如荼,部分信托公司開展與地方城投及金融機構合作,積極參與到地方中小民營企業紓困的工作中去外,還充分發揮了信托的制度優勢,積極參與特殊資產的處置。
這其中,頭部信托公司展現出強勁的業務騰挪能力,而部分前期運行穩健、歷史包袱不重且積極轉型的腰部信托公司同樣也實現了快速發展,力求在新時期進入第一梯隊。
附:52家信托公司業績明細(以凈利潤規模排序)
數據來源:公司年報、界面新聞研究部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