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蕪湖灣沚區六郎鎮政和村,大棚里的圣女果紅了。
坐擁3000畝大港水域的六郎鎮,這些年來,得天獨厚的優越條件,為當地端好“果盤子”提供了天然優勢,助力產業興旺、農民增收、農業增效。
春分之后,圣女果陸續上市,老孫的家庭農場門庭若市,不少游客慕名而來。
(資料圖)
游客在大棚里體驗采摘樂趣。人民網記者 張俊攝
老孫,原名孫志文,是六郎鎮政和村小有名氣的水果種植大戶。前陣子,草莓采摘剛剛下市,圣女果就趕著趟“接力”上市,忙得老孫是腳不沾地。
眼下,正值圣女果成熟上市的季節,走進大棚,人進人出,一個個圣女果掛滿枝頭,一種黃色,一種紅色,俯身一看,原來是金黃色和赤紅色的圣女果,順著藤蔓,從綠葉中探出頭來。
小小圣女果,成了老孫的“致富密碼”。人民網記者 張俊攝
“采摘高峰期,一天要賣5000元左右,每天前來采摘的游客多則上百人。”說到這,老孫那是一臉的燦爛。
這些年,老孫的“致富密碼”,就藏在小小的葡萄和圣女果里。
時間撥回到1999年,當年六郎鎮發大水,尚在外地務工的老孫,放心不下一家老小,毅然辭去干了四五年的油漆工,回到老家政和村。
采收圣女果。人民網記者 張俊攝
“那時候種田看天收,碰到天氣不好,收成就不景氣。思來想去,這才用上自家的幾畝地,嘗試著種葡萄。”老孫告訴記者,因為看過新疆的葡萄暢銷,所以心里多少有點底,也就有了種水果的念頭。
沒技術,就外出“取經”跟著學;缺資金,就托人擔保向銀行貸,先從2畝5分地開始,小試牛刀,就這樣,常年和油漆打交道的老孫,另辟出路,開始了自己的果農生涯。
紅彤彤的圣女果掛滿藤蔓。人民網記者 張俊攝
外地打拼當油漆工,返鄉創業成為一名種水果的老手,身份的轉變,老孫適應得很快。2018年,借助產業政策,他還牽頭成立了家庭農場,如今的種植規模擴大到了近60畝。
相比較葡萄種植20多年,老孫種圣女果,其實也就前年的事。
“就是想著能豐富水果品種,讓大家來了,一年四季都有果子摘。”簡單的想法,是老孫能沉下心來躬耕于家鄉的初衷。
前年11月,大棚里的蔬菜收上來之后,老孫就種上了圣女果。這對于他來說,是一次嘗試,也是一次突破。
小小圣女果,映出“致富路”。人民網記者 張俊攝
“頭一茬畝產就達到了4000斤,一個棚收入4萬元,盡管面積不大,但效益十分可觀。”老孫回憶道,隨后就把圣女果的種植面積擴大到了4個大棚。
從最初的露天種植,到后來的避雨棚種植,再到今天的設施大棚種植,家庭農場的生產條件日趨完善,不僅用上了滴灌設備,還給大棚增添了加溫設施。
“一個品種一個特性,葡萄講究追肥、草莓最怕病害、圣女果則對室溫要求比較高,25℃最適宜生長……”說起種水果的經驗,老孫講得頭頭是道,看得出,這些年,他沒少花心思。
火紅的圣女果,映紅果農好日子。人民網記者 張俊攝
1月摘草莓、3月采圣女果、6月葡萄成熟上市,盤算下來,每年只有10月份到12月份屬于采摘空窗期。“利用水果錯峰上市的時差,也在嘗試種甜瓜和櫻桃,目的就是讓家庭農場四季有果。”老孫的想法,是慢慢種成一個四季采摘園,季季有果,天天有客,那才帶勁哩!
說話間,瘦高瘦高的老孫,還不忘忙著梳理藤蔓,只見細小的枝條根根垂掛,似因豐收的喜悅,笑彎了腰。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下一篇:最后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