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ChatGPT的火爆程度超乎想象,在全球范圍內引發了關于科技革命的討論熱潮,同時也讓人工智能這一話題再度引起人們熱議。5月25日,在2023年小蠻腰科技大會期間,中歐資本董事長、原華為副總裁張俊博士在接受奧一新聞記者的采訪時表示,ChatGPT的問世,讓人工智能技術產生了里程碑式的飛躍,也將元宇宙的概念落地往前推了一步。
張俊認為,國產AI大模型與ChatGPT差距至少2年以上,國內科技大廠應加大對底層技術的研發投入,縮短代差,展現出更多擔當與作為。
圖:中歐資本董事長、原華為副總裁張俊博士
(資料圖片)
兩年前曾預測元宇宙存在泡沫
ChatGPT帶來新契機
與ChatGPT的火爆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此前話題熱度很高的元宇宙似乎有點“落寞”。過去一年,不少科技和娛樂公司開始從元宇宙撤退,紛紛縮減元宇宙項目的投入。今年以來,微軟解散了成立不久的工業元宇宙核心部門;迪士尼解雇了開發元宇宙戰略的團隊;快手的元宇宙項目負責人離職,與元宇宙相關的業務也宣布暫停……
“早在兩年前,我就預測到,元宇宙存在泡沫和炒作。”張俊說,從市場上來說,元宇宙確實退潮了,標志性的事件就是Meta(原名Facebook)裁了1萬多人。
張俊認為,元宇宙本身并不是技術,而是技術集成的應用場景,如VR、AR、MR、數字人、數字孿生,甚至是ChatGPT,都只是實現元宇宙的技術。目前仍是元宇宙的早期泡沫階段,落地應用場景太少,而元宇宙要怎么落地,還得看技術的發展。
“確實,在AIGC,特別是ChatGPT出來后,人工智能技術產生了里程碑式的飛躍,從生產力的角度來說,將元宇宙的概念落地往前推了一步。但是從現在看來,元宇宙還是個比較模糊的一個概念,它還沒有形成一個產業。”
他表示,對于元宇宙,要用長遠的目光來看待。當前,還需要有更多的像ChatGPT這樣的新技術出來,才能實現元宇宙的宏偉愿景。
國內大模型賽道大熱
建議企業量力而行,不應盲目跟風
而隨著ChatGPT的爆火,探索大模型和類ChatGPT產成了了AI領域的熱門話題。各大廠商紛紛將目光投到了大模型賽道,如百度、華為、阿里等均公布了大模型計劃。除了大廠外,中小型企業的身影也并不少見。據統計,截至目前國內已有超過40家公司、機構進場宣布進場大模型賽道。但張俊認為,打造大模型,企業要量力而行,不應盲目跟風。
“這些中小公司,如果想創業做ChatGPT、做大模型的話,我覺得要慎重。與大公司相比,中小公司不管在人力、財力、物力上,都有很大的差距,而且現在大家都一哄而上,甚至有些完全不懂的人,我覺得熱情是好的,但是隔行如隔山,不是誰都能去做的。”
他調侃道,“當年董明珠說每年要投100個億做芯片,我當時就跟她說,后面起碼還要加個‘0’,起碼要花1000億,否則就不要做了。”
近期OPPO宣布停止研發手機芯片,解散了芯片團隊,引發業內關注。張俊表示,“這次 OPPO斷臂,其實有個前車之鑒,就是小米造芯也失敗了。OPPO如果吸取了小米先做手機后做手機芯片這個教訓的話,他就不會燒掉這500個億。”
那么,什么樣的企業適合去做大模型呢?在張俊看來,一線企業可以考慮去做。他表示,在美國也不是一些初創公司在做大模型,從OpenAI去年虧了幾億美元就可以看得出來,大模型是非常燒錢的,要看企業的人力、財力、物力夠不夠雄厚。
他認為,沒必要所有的人都去做AIGC,或是對話機器人,因為這只是人工智能的一個極小的分支,不過ChatGPT確實是人工智能的一個iPhone級的現象,會帶來生產力的飛躍,從而倒逼生產關系的進步。
“作為創業者來說,還是要量力而行、腳踏實地,而不是去跟風,為了做AIGC去做AIGC,為了做ChatGPT而去做ChatGPT。”他建議,國內中小型創新企業需要在技術突破和生存盈利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如通過解決底層技術“卡脖子”難題,發明突破性工藝,來實現國產替代,或攻克行業短板。
國產大模型比國外落后兩年
呼吁科技大廠重視底層技術的研發
對于扎堆入局大模型賽道的國內科技大廠,張俊的建議則是:加大對底層技術的研發投入。
在張俊看來,雖然我國在人工智能領域已經有了很大的發展,在某些賽道上已經與美國并駕齊驅,但在如對話機器人的大模型領域,我們與國外的差距至少有2年以上。“ChatGPT幾個月就迭代一次,兩年其實也是很長的時間。”
他表示,ChatGPT作為一個應用場景的出現,它需要更高的算力的支撐,底層的核心技術就是軟硬件平臺。硬件最核心的是GPU芯片,軟件則是嵌入式操作系統、數據庫、中間件等。在算力方面,目前國內的平臺無法支撐我們去做ChatGPT。而國產大模型比國外ChatGPT落后兩年,就落后在“缺芯少魂”,在人力、財力、物力等各方面都與國外差距甚大。
技術上,國際上部分頂尖的GPU芯片產品會對國內企業斷供,甚至提供的是“閹割版”的芯片;資金上,訓練一次ChatGPT需要上千萬美元,一般企業是沒有如此財力的;人力上,需要有大模型的基礎研究團隊。
“我們起步比較晚,就是因為我們的互聯網大廠,沒有去重視真正的底層核心技術,而是把精力放在共享單車、oto、買菜方面。互聯網巨頭不應該只惦記那幾捆白菜的流量,而應當在科技創新上有更多擔當、有更多追求、有更多作為。”他認為,國內很少有人能夠站在喬布斯、馬斯克的高度,去思考科技,甚至是人類的未來。因此,國產大模型與國外ChatGPT這兩年的代差,不僅僅是技術上的,也是觀念上、格局上的差距。
談中歐資本愿景:
投資“下一個華為”
張俊是上海交通大學博士后,曾在美國硅谷、上海、深圳等地任職,投身通信行業已經有40年左右。他曾在華為擔任副總裁,分管華為的軟件公司。他說,“華為的操作系統鴻蒙就是我十幾年前提出來的,可惜十幾年前華為沒有一個人聽得懂我的話。”張俊說到,任正非還曾經為當年沒讓他做鴻蒙而道歉。
從華為退休后,張俊于2015年創立中歐資本,目前在中歐資本擔任董事長。資料顯示,中歐資本聚焦對人工智能、半導體/集成電路、物聯網、5G等硬科技領域的戰略投資。
張俊介紹道,作為VC界的新參與者,中歐資本雖然剛剛才注冊備案,但是已經聚集了18個產業專家,他們都是華為所定義的專家。“我們不是院士、教授、博導、研究員、科學家,我們是工程商人,喬布斯、任正非、馬斯克都是工程商人,喬布斯最典型的就是iPhone能做出來、做到全球最好,同時也把它賣得最好,這才叫工程商人,這是華為定義的專家。”中歐資本通過18位工程商人,不僅為被投企業提供資金,更多的是給他們在投后管理上賦能和增值業務。
他表示,中歐資本投資的標準是“全球前三、中國第一”,如最近投資的高端電機驅動器、超短焦鏡頭/光機、用于醫療呼吸機/光刻機的比例閥等項目,都是對標國際第一、國內領先的項目。而投資的判斷標準主要取決于技術是否領先,而并非市場的占有率。
張俊表示,中歐資本的愿景是投資出下一個華為出來。“因為要實現中國夢,中國至少需要10個到20個像華為這樣的公司,而中國現在只有一個華為,所以還很長的路,但是道阻且長,終有榮光。”
采寫:奧一新聞 盧若情 林思思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上一篇:水沖饅頭是什么?|當前觀點
下一篇:最后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