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日報客戶端 | 記者 李瑤 鄧偉
夏日,國槐如傘,綠染胡同,站在內務部街西口向東望,視線通達,沒有隨意亂停的小轎車,胡同清新疏朗。
近日,伴隨立體停車場的投用,具有600多年歷史、全長727米的內務部街胡同實現不停車。利用小轎車騰出的空間,胡同增設了石桌座椅,大爺大媽們搖著蒲扇納涼,老城慢生活正在回歸。至此,東城區已有44條胡同實現不停車。
(相關資料圖)
曾經:600年老胡同“一亂遮百俏”
南鄰史家胡同,內務部街胡同具有600多年歷史,全線屬于東四南歷史文化街區,幾乎完整保存著自元代形成延續至今的胡同肌理。胡同里坐落著文化名人梁實秋的舊居、壽恩固倫公主府等,目前還有盧森堡大使館,承擔了部分外事保障職能。
“但一亂遮百俏。”老住戶王順營一語道出了昔日的停車亂象。內務部街全長727米,寬7米,不僅承擔著沿線1500多位居民日常出行,也是胡同內北京第二中學1700余名同學和教職員工上下學的必經之路。
在王順營記憶中,2010年前后,胡同里仿佛一夜之間冒出了許多家用小轎車, “汽車一輛挨著一輛順著墻邊放,見縫插針停著自行車、三輪兒,胡同一半路都被占用了,成了停車場。”近年來,胡同小轎車只增不減,堵車、剮蹭時有發生,休閑、通行空間被不斷擠占。
伴隨老城更新,2017年起,內務部街先后經歷了兩輪環境整治提升,31處違規“開墻打洞”被清理,架空線入地,胡同亮出“天際線”, 27號院轉型為公共文化服務空間……胡同“顏值”提升,老院煥新,但長期占據胡同半條路的停車問題,始終是困擾居民們的一塊心病。
如今:老城慢生活回歸
一邊是居民們對宜居慢生活的美好向往,一邊是停車的合理剛需,怎么平衡?考驗著治理者。經過前期摸排,內務部街胡同的停車需求約為百余輛。為了給這些車輛尋找“新家”,2022年8月,東城區城管委和朝陽門街道聯手,將干面胡同西口的平面停車場改成立體停車場,并命名為“內務部街停車場”。
停車場有了,動員有車居民把車停進去,又是新的考驗。“以前在胡同里免費停,現在停車場要繳費停,居民們能愿意嗎?”內務社區黨委書記史海寧心里打起了鼓,她和同事們召集居民開大會,聽取大伙兒的意見,開車居民與不開車居民開誠布公地對起了話,先聯絡街坊情誼,再講講難處、辦法,停車場運營方也拿出了相應優惠政策,停車費用約為周邊商圈的三分之一。一次次溝通、磨合下來,車主被動員起來,一家帶動一家,紛紛將車開進了立體停車樓。
6月5日,在距離內務部街西口200多米、干面胡同西口,新投用的“內務部街停車場”里,不時有居民車輛進出。兩棟立體停車樓均為上下兩層,呈南北走向,頂層載車板可上下升降,底層載車板只做左右橫移,一位居民車主取車,只用了不到30秒。
目前,內務部街75輛居民私家車入駐了立體停車場,其他30多輛車則停在了朝陽門南小街的道路停車位,這樣一來,整條胡同實現了不停車。“不停車了,家門口有了休閑歇腳的地方,感覺幾十年前的老城慢生活又回來了。”年近七旬的閆先生說。
計劃:今年精細化治理278條背街小巷
胡同停車難,一直是困擾老城居民的生活難題。近年來,核心城區東城一直致力于解決該問題,從2021年至2023年一季度,共深入挖掘共享停車位1785個。
“我們通過三步走緩解停車難,首先,整理老舊小區內空間,在不影響通行安全條件下適度增設車位;同時,適度建設停車設施、挖潛共享車位;最后,再合理規劃和開放道路停車空間,不斷優化停車資源供給。”東城區城管委停車管理科科長郭風林說。
通過適度建設停車設施,上個月,安定門街道鐘樓灣胡同居民80多輛車沒地兒停的難題,也解決了。利用曾經拆違騰出的空地,街道建起了二層停車樓,居民們停車入位。
目前,東城區東四六條、五道營胡同、西總布胡同、王府井街區等44條胡同實現不停車。停車問題僅是胡同治理的一角。今年,東城區還將按照“一街一策”分類治理的原則,完成278條背街小巷精細化治理任務,讓老城更美麗宜居。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下一篇:最后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