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圖)
在生活中感受點滴非遺,喚醒文化技藝與記憶。今天是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文化遺產”包括以文物為代表的“物質文化遺產”和不落文字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自然遺產”則是名山大川等大自然的饋贈。因為物質文化遺產與自然遺產,更可見、更可感,因而我們更要凸顯大相無形的手工技藝、傳統習語、風俗表演、節慶禮儀,以及關乎人文地理和自然常規有關的知識與實踐等非遺項目的傳承與保護。世代傳承的非遺,才使得我們上下五千年的文化瑰寶生生不息。
融于生活的吃穿用行……五年來,傳承保護非遺,上海取得了相當的成果。
截止今年6月,上海共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63項、市級251項、區級近800項,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120名、市級794名、區級近千名。列入國家傳統工藝振興目錄項目19項,市級傳統工藝振興目錄80項,國家級非遺生產性保護示范基2處。豫園燈會、江南絲竹、滬劇、評彈、獨腳戲、精武武術、顧繡、竹刻、海派玉雕、海派旗袍制作技藝等上海非遺項目深受人民喜愛。
出行在路上,一幢幢蘊含石庫門里弄營造技藝等建筑,連點成線,成為今天2023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上海主會場活動上,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發布的16條“最上海”城市文脈微旅行線路的要素。從楊浦濱江水岸生活秀,到圍繞上海市歷史博物館(跑馬總會)及國際飯店的“城市原點之行”,再到江南古鎮,乃至“尋找上海之根”等游覽路線。上海兩個歷史最悠久的老字號、兩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曹素功制墨技藝和周虎臣制筆技藝的筆墨公司實現了華麗轉身,完成了全新基地—“筆墨宮坊”的重建開業。筆墨制作從封閉的車間中走了出來,走向了與旅游、文博、文創、研學相結合的非遺+文旅的全新空間,同時被認定為4A景區,成為上海首個非遺與旅游深度結合的體驗點。所行之處,蘊含著傳統的營造法式乃至手工技藝……
美食,是日常生活中最有共同語言的“臺面”。南翔小籠、楓涇丁蹄、崇明老白酒、龍華禪食……融于各種手工技藝的上海非遺美食歷史悠久、品類繁多,囊括了大部分市民熟知的老字號企業。去“小紹興”點一客白斬雞,到“功德林”嘗一口金剛火方、再往城隍廟買一包五香豆……“與非遺同行 享非遺好物”2023上海非遺購物美食節于昨天起至6月30日舉行。市民游客只需拍下非遺美食或非遺美食技藝上傳至個人抖音賬號,在描述中添加“#我是非遺美食推薦官”話題標簽,同時“@非遺來了”即可參與活動。深諳上海本土文化的 “滑稽王小毛”、獨腳戲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王汝剛擔任非遺美食首席推薦官。他會陪伴大家一同探尋魔都非遺美食,幫助更多人了解傳統文化,深度體驗非遺美食的內涵。非物質文化遺產最大的特點就是要與人民生活產生鏈接,發起“非遺美食推薦官”召集令,就是鼓勵大家參與,并把參與和體驗的過程記錄下來。
創新,奔向國潮,是在活態傳承——在生活中用起來、吸引年輕人的最好方式之一。“非遺新體驗”國潮文創設計大賽、南翔國潮游園會等品牌活動頗具吸引力,同時以時尚方式打造豫園燈會、龍華廟會、朱涇花燈會、傳統民俗迎新春等傳統活動,推廣國風、國潮、國貨。以2023年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民俗項目—豫園燈會為例,已成為傳統文化與市民生活乃至社會經濟發展融合發展的成功案例。今年豫園燈會的主題是“山海奇豫記”,主辦方借助中國上古奇書的神幻想象,在豫園搭建了一個沉浸東方生活美學理念的燈火場景,52天燈會期間,累計吸引超過400萬消費者前來豫園游園賞燈,同比2022年提升23%;商城總銷售突破4.55億,同比2022年提升42%,讓廣大市民重新認識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迷人魅力,同時也有效地以傳統節日帶動當地社會經濟發展。
教育,則是傳承鋪開的最好方式。也屬非遺的戲曲,20多年前進校園,為更多的非遺項目進校園成功探路。上海大學、上海工藝美術職業學院、上海視覺藝術學院等8所高校參與文化和旅游部發起的中國非遺傳承人群研培計劃,幫助傳承人群“強基礎、增學養、拓眼界”,五年來培訓全國各地學員近2000名,名列全國前茅。依托研培計劃平臺,傳承人群與高校在此過程中教學相長,創作、展示、回訪活動廣泛開展,陸續推出傳統工藝助力精準扶貧、上海國際手造博覽會、傳統工藝工作站等重要拓展項目。
日常出行、共享美食,在悠閑生活中感受無形技藝創造的有形好物;創新國潮、教育普及,非遺傳承人、設計師、教師等非遺圈內外人都在投身復原、再造蘊含傳統文化精神的當代美好生活。由此,我們知道了來路,就此,我們也更明確了自身。(朱光 徐佳和)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下一篇:最后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