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吃荔枝的季節,正所謂“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荔枝可是“吃貨詩人”蘇東坡寫詩大力向世人安利過的季節限定美味。
撥開紅得誘人的外殼,露出白嫩嫩的果肉,果汁充盈得好像要爆出來,輕輕一咬那滑嫩的果肉就咕嘟嘟滾上你的舌尖。實在太美味了!這讓許多人一吃就停不下來,但再好吃也千萬不要貪嘴哦,每年夏天都有人因為一口氣吃太多荔枝進醫院的新聞。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網上也有不少關于荔枝的傳聞,“荔枝吃多了會得‘荔枝病’”“過量食用荔枝后果很嚴重,甚至致死”……這讓很多愛吃荔枝的人都慌了,是真的嗎?
什么是“荔枝病”?
“荔枝病”一旦發生,會導致人體出現低血糖現象,甚至可能引發低血糖性腦病。
癥狀輕的人會出現頭暈、出汗、面色蒼白、乏力、心慌、口渴、饑餓等癥狀。而嚴重的人則可能出現四肢厥冷、血壓下降,甚至會抽搐、昏迷乃至休克死亡。因此,“荔枝病”的發生雖然罕見,但也不容小覷。
那么,“荔枝病”究竟是如何發生的呢?
其實,目前醫學上并沒有完全研究明白“荔枝病”的發病機制,以及荔枝的致病原因。但通過對大量發病過程的總結來看,空腹情況下大量吃荔枝,是致病的關鍵因素。因此,荔枝可以吃,但要避免空腹吃,更不要吃太多,適可而止。
此外,“荔枝病”多發于兒童人群,孩子就更應該注意。進食大量荔枝后,由于荔枝內含有較多的葡萄糖、蔗糖和果糖,一次性吃太多會刺激人體在短時間內產生大量胰島素,降低血糖濃度。兒童由于體內自我調節能力不足,滅活胰島素的能力不足,因此就會更容易發生低血糖癥。
說到這里,可能會有人疑惑:雖然荔枝甜,但其他水果也甜,也有大量糖啊,為什么沒有西瓜病、草莓病、芒果病呢?
這是因為,導致“荔枝病”的其實不光是大量的糖,還有荔枝中的兩種毒素:次甘氨酸A(Hypoglycin-A)和α-亞甲環丙基甘氨酸(α-(Methylenecyclopropyl) glycine, MCPG)。
這兩種毒素并不是荔枝特有的,比如次甘氨酸A就是一種存在于無患子科植物中的非蛋白氨基酸,也是引起牙買加嘔吐病的罪魁禍首。而這種病其實也算得上是“荔枝病”,因為人們會在進食大量被稱為西非荔枝的阿開木果實后產生嘔吐現象,嚴重時同樣會導致死亡。
因此,光有糖其實不足以引起“荔枝病”,還需要有這兩種毒素“打配合”。畢竟我們日常生活中不光會在吃水果時攝入糖,喝的飲料也有很多用糖調味,雖然有“荔枝病”的存在,但也不用對糖產生誤解。
出現癥狀,怎么急救?
如果吃了荔枝,真的出現了低血糖癥狀,在未發生抽搐、昏迷等嚴重癥狀的情況下,可以先通過攝入糖果、蜂蜜、白砂糖、餅干等家中常見的食物來緊急緩解癥狀。
但需要注意的是,用果葡萄糖漿調味的甜味飲料、牛奶、其他水果、冰淇淋、巧克力等的效果不佳,不建議用于急救。
此外,如果已經出現了比較嚴重的癥狀,比如抽搐、神志不清等,建議直接撥打急救電話送醫,不要擅自喂食食物或者水,避免發生窒息。
怎么避免“荔枝病”的發生?
雖然有“荔枝病”的存在,但我們也不用因噎廢食而放棄荔枝這種美味的食物。那么吃荔枝時,怎么做才能避免“荔枝病”的發生呢?
首先,一定要避免“空腹食用”和“過量食用”,空腹很好理解,吃荔枝前后吃點含有碳水化合物的食物墊墊底就可以。
但“過量”的標準可能很多人都有不同的理解。實際上,普通成年人每天吃200g左右的荔枝就差不多了,普通個頭的荔枝大概是10個。如果是近年來流行的超大個頭的荔枝王,大概4~5個就夠了。兒童要吃的話,則不要超過100g。如果是患有糖尿病的患者,就不要考慮年齡了,荔枝是一顆都不能吃!
此外,吃荔枝時一定要選擇熟透的,不要吃未成熟的荔枝。在未成熟的荔枝中,毒素含量更高,風險也更大,而且口味也并不好。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荔枝的成熟與否并不能完全看外殼是否發綠來判斷。畢竟像“妃子笑”這樣的品種本身就算熟透了也有綠色,因此判斷荔枝的生熟一定要根據品種特性來看。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