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麥搶收背后的 黑科技

        新浪財經 2023-06-13 07:53:37

        正值“三夏”時節,連陰雨天氣與小麥成熟期高度重疊,夏收窗口期短,與天爭時,“搶收”成為關鍵詞。


        (相關資料圖)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龍口奪糧”的“搶收”環節,北斗導航種玉米、無人駕駛割小麥、數據成了新農資……各種黑科技不斷涌現,也讓傳統農業從靠人力轉向靠算力,加速向智慧農業轉變。

        與“爛場雨”賽跑

        “三夏”時節,各地多措并舉搶收搶種,農業生產有序推進。農業農村部小麥機收調度顯示,截至6月11日17時,全國已收獲冬小麥面積2.39億畝,收獲進度過七成半。日機收面積1442萬畝。

        從各地情況來看,目前,河南麥收基本結束,江蘇進度過八成半,陜西進度過六成半,山東進度過五成半,河北進度過三成,山西進度近兩成半。

        在各小麥主產區中,此前因遭遇“爛場雨”而登上熱搜的河南牽動了無數人的心弦。農業農村部小麥專家指導組顧問、河南農業大學教授郭天財等農業專家一直奔波在主產縣市麥田調研,“把麥問診”,指導各地加強后期麥田管理。對于郭天財來說,這是他從事小麥栽培研究46年來第一次遇到發生范圍最廣、持續時間最長、危害最嚴重的“爛場雨”天災。

        郭天財此前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河南小麥生產過去是“十年九旱”,近年來澇災頻繁,因此,今后高標準農田建設在注重“旱能澆”的同時,也要更加注重“澇能排”功能設施建設,以全面提升農田抗逆減災能力。

        據河南省農業農村廳消息,截至6月11日17時,河南省8500多萬畝小麥機收作業收官,全省麥收基本結束。

        目前,包括河南在內的夏播也拉開了序幕。“這次‘爛場雨’雖然對小麥生產造成了一定損失,但增加了土壤墑情,對夏播作物趁墑搶時播種非常有利。”郭天財此前公開表示,麥收后各地要抓住土壤墑情充足的有利條件,搶時種足種好秋作物,努力實現“以秋補夏”。

        黑科技賦能“三夏”

        值得注意的是,在這次夏收可以看出,手機成了新農具,數據成了新農資,種地有準頭,智慧農業正給農民帶來實實在在的效益。

        夏收、夏種、夏管,夏收是“三夏”的第一個環節,在收成時,農機的及時調配與否關乎著后續的收成。福建有倫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向北京商報記者展示了公司的數字農機綜合服務平臺,通過在線平臺,農戶可以實時查詢附近合作社可提供的拖拉機、水稻插秧機、旋耕機等農機的空閑數量,并按時間地點進行預約。入駐平臺的農機服務專業合作社也可以實時查看各地的訂單需求,并安排農機前往提供服務。“通過農機信息的上云,可以實現農機資源統一調配,提高農業機械的使用率。”

        夏收之后便是夏種。在河南許昌,隨著350萬畝小麥搶收工作的落地,夏種隨即展開。當地今年繼續大力推廣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技術,正通過引導農機加裝衛星導航輔助駕駛系統等,提高玉米、大豆的播種質量和效率。在許昌市建安區椹澗鄉方莊村大田里,加裝了北斗導航輔助駕駛系統的播種機按照預先設定的線路,正在穿梭作業。

        許昌市建安區椹澗鄉方莊村村民張振興在接受央視財經記者采訪時表示,播種玉米用的是衛星導航,播種得更精準。還有市里專家指導著,有信心把秋糧種好,收成好一點。

        而在貫穿夏季生產的夏管上,中國電信河北邢臺分公司駐張文言村鄉村振興工作隊相關負責人在接受北京商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在還未收割的麥田里,早已啟動了麥收前防火預備工作。與早些年的人工巡查對比,近年來當地啟用了農業無人機巡查麥田,通過智能科技手段代替人工預防。“無人機巡查覆蓋面廣、不受地域限制、巡查速度快,一旦發現違規用火行為,可及時空中喊話進行制止。同時,通過無人機進行空中喊話,可以有效提高人民群眾的麥田防火意識,堅決杜絕失火行為的發生,保障人民的糧食安全生產。”

        收購價格穩中有升

        有關分析認為,黑科技賦能農業,在節省人力物力、提高生產效率的同時,也奠定了豐收的基礎。

        “多地農業落實科技、管理、創新等發展戰略,促進農業‘四化同步’(農業園區化管理、公司化運營、市場化運作、品牌化營銷)發展,堅持工業反哺農業,發揮新型工業化的主引擎作用,大力推動農業生產供應鏈、精深加工鏈、品牌價值鏈‘多鏈重構’,推動新型工業化與農業現代化協同共進取得實效。”北京工商大學商業經濟研究所所長洪濤如是評價。

        就前期部分省市自然災害給當地夏收帶來的困難而言,洪濤指出,這在當地的收成上有較大影響,但放大至全國來看,小麥在我國的種植面積很廣,主產區包括西南麥區、長江中下游麥區、黃淮海麥區和西北麥區等數十省市,河南等地的自然災害對后續的糧價影響并不大。

        “反倒是通過高科技的介入,使得農產品的品質和產量都有所提升,有可能通過打造精品品牌來提升糧食價格。”洪濤說道。

        具體到夏收后續的價格,國新辦在5月11日舉行的“權威部門話開局”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上便有所透露,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副局長盧景波在會上表示,2023年小麥最低收購價格是每斤1.17元、早秈稻1.26元,均比上年提高2分錢,中晚秈稻1.29元、粳稻1.31元和上年持平。

        “近年來,全球范圍內不確定、難預料因素交織疊加,國際糧食市場頻繁大幅波動。為了穩定口糧生產,夯實糧食安全的基礎,國家有關部門綜合考慮糧食的生產成本、市場供求、國內外價格和產業發展等因素,適當提高小麥、稻谷最低收購價格水平,其中小麥的最低收購價已連續三年提高,早秈稻連續四年提高,之前中晚秈稻也連續三年提高。這樣的安排充分體現了黨中央國務院對保護糧食生產的高度重視,有利于保障農民的種糧利益,堅定農民的種糧信心,促進糧食特別是口糧生產供應穩定和市場平穩運行。”盧景波說。

        北京商報記者金朝力陸珊珊

        關鍵詞: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最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