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要聞:養老業“少帥”創建學院矢志養老改革

        名律網 2023-06-28 12:48:27

        ▲“85后”奚曉昕高擎“學院式養老”旗幟,備受矚目。攝影/周曉

        桃李春風渾過了,留得桑榆殘照。

        變老,是人人會遇到的問題。如何妥放“老境”,人類從未停止過探尋。

        【資料圖】

        時至今日,市場化養老模式已然紛繁。前不久,親和谷——“學院式養老”乍現浦東宣梅鎮,引眾人好奇。據聞,它延續了親和源“給至尊老人一個家”秘書服務特色,卻又不滿足于此,而是在人之所以為人的根基——“精神領域”,去發掘需求并力求給予滿足。

        “親和谷”從何而來

        “學院式養老”是噱頭還是內涵?我去之前是抱以疑惑的。更何況,親和谷養老社區創辦人奚曉昕是一位30多歲的“85后”小伙子。他搞養老有啥能耐?起初我疑云重重。

        深入實地走走,不禁恍然。親和谷脫胎于親和源,基因一脈相承。18年前,奚曉昕的父親奚志勇率隊規劃建設中國第一個CCRC(持續照料退休社區)“親和源”。彼時,社會老齡化已趨嚴重,政府集中力量加快建設“一張床”,以應付失智失能老人之需,努力為民生托底,但追趕白發浪潮仍顯力有不逮。在此形勢下,生活自理的退休職工也渴望得到高品質養老服務啊,卻舉目四顧皆茫然,除了病房式護理院,哪里有為健康老人提供養老服務的機構?那時,送老人去養老院裹挾悲劇色彩,甚至背負“不孝”罵名。奚志勇見到人所之未見,觀念超前地創建親和源1.0版本養老社區,力主養老注重“家文化”,養老服務也需尊重老人的自由、尊嚴與隱私,去養老院是搬家而絕非被拋棄等等。如此服務刷新了“一張床”式的養老即護理的觀念,吸引了一批從昔日燕京、圣約翰、滬江等名校畢業的老一輩知識分子,以及1949年后自清華、復旦、上海交大、同濟、華東師大等畢業的“老友圈”。其中,還有配音演員喬榛夫婦,電影藝術家牛犇、陳奇,“二戰”時期戰地翻譯、新中國“第一代空軍”、抗美援朝老兵等等。后來,奚志勇看到社會上不少老年夫婦,因一人癱瘓而另一人被“綁架”,從此失去安寧,又不失時機推出親和源2.0版本“迎豐老年公寓”,在“家文化”基礎上加入了“醫養結合”內涵,讓居住其間的長者獲得上門醫護服務,這一新增功能一舉解決了家有失智失能成員的后顧之憂,也大受青睞。戲曲導演馬科與影視表演藝術家童正維夫婦得知親和源推出2.0版本社區,欣然搬入。不得不說,無論親和體系1.0版本還是2.0版本,都是基于對老年生活形態尤其是“痛點”問題的研究,因而一經推出,廣受追捧。

        而親和谷呢,是親和體系最新服務模式,俗稱3.0版本。它基于親和源18載積淀,血脈里也傳承了人文關懷和解決“痛點”問題的基因。身處商品豐富、科技發達的智能化時代,新一代老人不滿足低端伺候。他們存在哪些剛需?時代之問,是親和谷矢志破解的課題。

        “親和學院”的思考與探索

        奚曉昕生于1986年,從復旦附中考入同濟大學物流管理專業,后去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和德國理工大學合辦的研究生班深造,畢業后在世界五百強外企、國內知名國企、中外合資企業以及知名民企多處歷練,進入養老業之前在教育服務型機構創業。其間,受父輩養老思想潤物細無聲般地滋養,他于2020年毅然投身親和谷創建。那年,他看到母親退休后有過一陣“興奮期”,學古琴、學電腦等等,不久卻都偃旗息鼓,身陷“無所事事”的迷茫。他也發現,不少老人剛退休時都歡欣于從此有了“搓麻將自由”“出游自由”“海吃海喝自由”等等,但持續一段時間后都不可避免地覺得“沒勁”,找不到持續的追求,開始感覺空虛無聊。

        社會還普遍存在:長者有心去外面“做事”,子女卻忠告“別折騰”。言下之意,“你已經老了”——這,恰恰是導致長者心態一天天衰老的精神“毒藥”。如何幫助長者延緩或“抵擋”衰老過早來襲,如何幫助建立對生活的向往和應對各種“變老”的挑戰?奚曉昕鉆研這些問題時,發現長者世界存在無數“bug”。這些“bug”往往由一些小事兒引起。譬如,一次不愉快的自駕或公交出行,一次不順心的網上購物,一次疲于多次排長隊的看病……諸如此類,一點一點吞噬他們對外面世界的好奇力,迫使他們越來越“宅”,甚至走向自閉。

        奚曉昕感嘆:生命里的“老境”應該是美好的,是真正享受自己興趣愛好的“第二人生”。盡管隨著生理機能變化,身上可能存在這疼那痛,但現代醫學高度發達,完全能幫助老人解決常見的各種不適,使得他們有心去“尋歡作樂”。在退休后十年、二十年活力期,一方面要及時幫助老人解決生理上的各種挑戰,另一方面則要幫助他們建立“向往的生活”。我們永遠不要低估老人對新生事物的興趣程度。譬如,以前在機關任要職的一位“老干部”,如今在親和谷學會玩無人機,他用“新玩意”拍的攝影作品深得老友們嘉許,不久可望舉辦個人攝影展了。親和谷還有個八旬老太,曾表示“沒去過西藏是個遺憾”。奚曉昕聞訊便教她使用虛擬設備“漫游”數字西藏。當老太戴上AR眼鏡,連連驚呼,“這太逼真了!”

        ▲學府氣息濃郁的親和谷養老社區。攝影/周曉

        特別的學院,特別的教與學

        目前親和谷積極構筑“家文化”“會員自治”“支持個性追求”“零服務”“鼓勵熱鬧生活”等5大服務體系,都著眼于“解決人的精神問題”,其中重要抓手即“親和學院”。

        奚曉昕介紹,2023年入住親和谷的長者是親和學院“23屆新生”。他現在最看重的頭銜是親和學院院長,堅持每周給長者們上課。親和谷教學設有“生活”“好奇”“遠方”“心靈”四大板塊。“生活”注重介紹美食、園藝、手工制作等;“好奇”多為新潮科技應用;“遠方”圍繞藝術文化和旅居展開;“心靈”則聚焦信仰乃至生死觀念等等。教學區設有多個教室、閱覽室、運動室等等,同一時間段能開展多項課程。親和谷力推“學院式養老”,在乎它捕捉了老年會員重要特征,即人人在各自擅長的專業領域幾乎都可被稱“老師”,同時,在專業范疇之外卻可能是個懵懂的“學生”。學院式養老,既有傳統學校的“你教我學”,還有養老社區會員“角色互換”與“服務互換”。親和體系養老社區有個985高校退休教授,是知名文史專家,被邀請去親和大講堂講授《宋代開國大將》,使得老年會員興味十足,聽故事,漲知識,收獲滿滿。還有個教授得知自己獲邀講課,興奮得不得了,不僅精心備課,還主動提出:我一次講不完,可以分三次講授。在綠植、茶藝、書畫、運動等方面,會員間互相學習,互相切磋,增進了解,建立友情。如此學院式養老包含了“大孝”和“大愛”。

        一座不設畢業典禮的親和學院,每周有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他們每年將舉辦一次結業典禮,讓長者與家人在“學院”齊聚,讓孫子孫女看爺爺奶奶登臺做一年學習的表演總結。這樣的“學院式養老”不失為以往養老模式的再次升級迭代。養老道路千萬條,舍得花時間傾力于“愛的陪伴”是根本。寓教于樂,寓愛于學,這就是親和谷給人們的啟示。

        作者:蕭丁

        編輯:施薇

        關鍵詞: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最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