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一位勤政的帝王,強力懲治貪官,17年后,國家卻被他弄亡國!
中華網熱點新聞 2023-08-02 12:52:42
(相關資料圖)
封建社會,能夠生活在一個好皇帝治下,是所有百姓最大的幸福,而很多百姓的眼里,好皇帝的標準就是勤政愛民,清正廉明,對貪官深惡痛絕,對百姓體恤有加。有這么一位皇帝,完全符合這樣的標準,他剛登基時,國家尚無大的危機,在他勤勤懇懇治理治下,僅僅17年,國家就敗亡了,這位皇帝就是明朝的亡國之君--崇禎皇帝。崇禎皇帝朱由檢,是中國歷史上真正意義上最后一位漢人皇帝,在他登基之前,明朝雖內有貪腐和農民起義之憂,外有后金侵略之患,加之朝堂之上魏忠賢的閹黨把持朝政,但還不至于有亡國之危。崇禎皇帝朱由檢登基之后,勵精圖治,想要重振明朝。在朝堂之上,一掃魏忠賢為首的宦官閹黨集團,重新啟用被閹黨排斥的東林黨官員,嚴厲懲治貪污腐敗,希望營造清明的政治局面。對農民起義軍采取招撫的政策;對清軍,任用名將袁崇煥鎮守遼東。崇禎皇帝本人又極其勤政,事必躬親,簡直是工作狂。任用清官,打擊貪腐,愛民如子,對外征討而不妥協,所作所為完全是一個英明君主的氣象,一切都那么完美,按理說明朝應該朝著越來越好的方向發展,可是在崇禎皇帝登基僅僅17年后,大明朝就走向了末路,究竟是什么原因? 難到就像崇禎自己所說,君非亡國之君,諸臣卻皆為亡國之臣,是群臣誤了他?讓我們仔細看看崇禎皇帝的所作所為,看看明朝的亡國,跟崇禎本人究竟有著怎樣的關系。 崇禎皇帝本沒有繼承皇位的資本,由于他的哥哥朱由校登基不久就去世,沒有留下繼承人,因此才輪到崇禎繼位。可以說崇禎自幼并沒有受到系統的帝王訓練,為政經驗不足,因此崇禎本人對于自己當皇帝沒有足夠的自信,他本人性格浮躁、多疑,急于求成,完全沒有帝王的沉穩大氣,這也導致了他后來對幾乎所有臣子都充滿了猜忌和不信任。 其實在崇禎登基時,他的手下依然人才濟濟,武將袁崇煥,孫傳庭,盧象升等都是不可多得的將才,可以說有他們在,對內明朝不會敗于農民軍之手,對外也不可能讓清軍進入山海關。可是因為猜忌,這些名將一個一個死在了崇禎或者崇禎提拔信任的東林黨文官手上。明末最著名的將領,可以說是國家的萬里長城般的袁崇煥,因為崇禎的猜忌,竟被崇禎凌遲處死。崇禎對臣子十分刻薄,美其名曰懲治貪腐和不作為,可是因崇禎的亂指揮,臣子完全束手束腳,崇禎在位的17年,竟換了17個刑部尚書和50個內閣大學士。 崇禎的所作所為,使臣子完全失去了自覺性,因為臣子不管做什么,只要不合崇禎的心意,下場非死即傷,皇帝這樣的亂作為這樣的勤政,其實真的不如不作為。 崇禎表面上對百姓優待,愛民如子天天掛在嘴邊,甚至還效仿漢武帝下了罪己詔,可事實上在百姓處于水深火熱之中時,依然免不了被增加各種稅收。崇禎手下的東林黨文官,嘴上欺世盜名,清廉無比,可是在需要為國出力時,所有的稅收不但沒有收到那些士紳富戶巨商身上,反而全部被轉嫁到了最底層的百姓身上,百姓完全沒了活路,最終導致農民起義反復圍剿而不能根除。 其實崇禎皇帝一心想要挽狂瀾于既倒,想要拯救大明的江山,也想要百姓能夠安居樂業,這樣的出發點并沒有錯,可是在他執行自己的理想時,卻急于求成,毫無定力,不懂臣心,不懂民心,最終在他的亂作為下,大明江山以更加極速的方式走向了敗亡,不得不說他是好心辦了壞事啊。
關鍵詞: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