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發表時間:2022年01月13日
12日,在中國農業科學院2022年工作會議上,中國農業科學院10項2021年度重大科學發現、10項2021年度重大成果產出發布。
-
發表時間:2021年12月24日
“2018年我回國到東莞,繼續我在極化中子領域的科學研究。東莞這個城市有著非常完善的科技配套,對于人才的支持力度是非常大。在這里從事科學
-
發表時間:2021年12月23日
迄今最古老黑洞J0313-1806質量相當于16億個太陽,這是其藝術圖。新發現的超大質量黑洞被命名為J0313—1806,質量相當于16億個太陽,是之前已知
-
發表時間:2021年12月21日
題:向著“太陽”,再出發——我國“人造太陽”開啟新一輪實驗 如同中國神話傳說里的夸父,在宋云濤等科技工作者看來,新的一年,“向著‘太
-
發表時間:2021年12月16日
全國唯一服務于海絲沿線的時間總部——海上絲綢之路時間中心建設迎來重大進展。
-
發表時間:2021年12月10日
位于北京懷柔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核心地帶的“綜合極端條件實驗裝置”。低溫作為凝聚態物理、現代高能物理、粒子物理、空間物理、核能等研究的
-
發表時間:2021年12月06日
22個項目上榜榮獲國家科學技術獎,獲獎數量在同類城市中繼續保持前列。
-
發表時間:2021年11月08日
這些問題以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提出的17個發展目標為基礎,主要圍繞生態、醫療、信息三大領域提出。
-
發表時間:2021年10月28日
28日,中國共產黨安徽省第十一次代表大會在合肥開幕。”安徽省委書記鄭柵潔28日介紹說,這五年,安徽堅持創新驅動、堅定科技自立自強,部分領域實現并跑領跑。10月2
-
發表時間:2021年10月27日
近日舉行的香山科學會議第711次學術討論會上,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研究員楊孟飛帶領團隊,提出了對太陽開展立體探測的設想。設想的4項科學目標主要包括
-
發表時間:2021年10月26日
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高海拔宇宙線觀測站“拉索”(LHAASO)日前正式通過性能工藝驗收,這標志著拉索已經建成,并正式進入科學運行階段。
-
發表時間:2021年08月05日
地球上氣態的空氣、液態的江河湖海、固態的山石冰雪、不斷演化的生命體……這些紛繁萬物都可以被科學家裝進“數值實驗室”,用來模擬地球的現狀,預測未來的氣候變化。
-
發表時間:2021年06月08日
作為國際頂尖的材料學專家,卻從未研究過火箭,姚桐斌只有12個學生,和一臺顯微鏡,一切從零開始。撤走的蘇聯人曾嘲笑他胡子白了都造不出火箭新型材料。
-
發表時間:2021年05月06日
“太空實驗室”主要靠科學實驗柜實現,每個科學實驗柜都相當于一個專業學科或研究領域的實驗研究平臺。日前成功發射的“天和”核心艙安排上了。
-
發表時間:2021年04月26日
在第六個“中國航天日”到來之際,2021年中國航天大會24日在南京召開。作為宇航領域廣泛聯系一線科技工作者的橋梁紐帶,中國宇航學會將宇航領域科學問題和技術難題的
-
發表時間:2021年04月23日
2020年底,嫦娥五號任務的成功令億萬國人倍感自豪。肖龍指出:“我們相信,圍繞嫦娥五號樣品的研究有希望改寫人類對于月球的認識。
-
發表時間:2021年04月15日
我們的力量,讓科技前沿問題顯現;科技的力量,讓創新發展孕育先機。
-
發表時間:2021年04月12日
山西大學科學家把微波測量靈敏度提高1000倍、全國首臺富氫低碳大科學裝置落地山西等科技事件入選山西省2020年度十大科學新聞。
-
發表時間:2021年04月07日
宇宙,是人類面臨的最大謎題。它從何而生?向哪里去?它有沒有邊界?哪里是它的中心?
-
發表時間:2021年03月17日
除了門封條材料,門封結構的優化也決定了門封的密封和絕熱效果。門封是通過氣囊內部的空氣來抑制或降低冰箱內部與外界環境的熱量交換,進而實現密封隔熱效果。
-
發表時間:2021年02月08日
7日,記者從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獲悉,高海拔宇宙線觀測站“拉索”(LHAASO)項目首篇科學論文在《中國物理C》正式發表,標志著“拉索”正式開啟超高能伽馬輻
-
發表時間:2021年02月05日
2月4日,由中國科協、人民日報社和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共同主辦的“科普中國—2020 年度科普推選活動揭曉盛典”特別節目在中央電視臺科教頻道播出,現場揭曉了2020
-
發表時間:2021年02月05日
他以“從諾貝爾獎談創新思維的養成”為主題,在大中院校講演超過百場,并編寫了“科技創新啟示錄——科研創新大師軼事”科普讀物。
-
發表時間:2021年01月06日
新年伊始,大科學工程高海拔宇宙線觀測站“拉索”(LHAASO)傳來喜訊。“拉索”是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項目,位于四川省稻城縣海子山,由電磁粒子探測器陣列、繆子探
-
發表時間:2020年12月19日
中國、美國、歐洲等地科研人員在2020年年初獲得新冠病毒基因組序列后,便嘗試不同技術路線研發疫苗。疫苗研發通常需要數年時間,但在全球科學界共同努力下,202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