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發表時間:2022年01月19日
王永棟團隊一直關注我國華南四川盆地的三疊紀與侏羅紀之交地質沉積物中是否存在火山活動的記錄,比如火山灰等。
-
發表時間:2022年01月18日
瑞士蘇黎世理工大學的研究人員在實驗室中展示了地核和地幔交界處常見的一種礦物——布氏巖是如何很好得傳導熱量的。
-
發表時間:2022年01月16日
元宇宙是擴展現實、區塊鏈、云計算、數字孿生等前沿科學技術下的概念具化。
-
發表時間:2021年12月24日
該法規定,實行濕地面積總量管控,將濕地面積總量管控目標納入濕地保護目標責任制,提出管控要求。
-
發表時間:2021年12月14日
他們發現并確定了長期尋求的、推動這些反應向前發展所需的能量來源,它就是一直隱藏在眾目睽睽之下的氫氣。
-
發表時間:2021年12月08日
田原宇團隊提出“快速熱解過程控氧控灰”思路,首創農林廢棄物自混合下行循環床快速熱解成套技術,在國內外率先解決了高純度高活性生物腐植酸
-
發表時間:2021年11月30日
據29日發表在《自然·天文學》雜志上的論文,英國格拉斯哥大學領導的國際研究小組發現,地上的水可能來自“天上”——太陽。太陽風由來自太陽
-
發表時間:2021年11月24日
2021年11月5日,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嫦娥五號探測器總指揮、總設計師楊孟飛榮獲全國敬業奉獻模范稱號,受到了習近平總書記的親切會見。
-
發表時間:2021年11月23日
近期,一篇發表在《自然通訊·地球與環境》上的文章提出,中國要探測的2016 HO3小行星可能是一塊來自月球的巖石。
-
發表時間:2021年11月12日
就在不久前,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發布了神舟十二號航天員在軌拍攝的照片,很多人注意到一個細節——地球外面竟然有一層發光的邊界。這是大氣層嗎?夜空中的大氣層
-
發表時間:2021年11月12日
流星雨是最富浪漫色彩的天象。天文科普專家介紹,金牛座北流星雨和獅子座流星雨將分別于11月12日和18日迎來極大。雖然流量都不大,但如果運氣好,喜歡流星雨的朋友還
-
發表時間:2021年11月11日
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這個“史”不僅僅是人類文明演化歷史,更是漫長的地球自然變化史。
-
發表時間:2021年11月10日
地球在過去的數十億年里遭遇過無數隕石撞擊,其中一些隕石來自太陽系的其他星球。據今日宇宙網站近日消息稱,科學家們已知至少166塊火星巖石降落在我們地球上,但它們在
-
發表時間:2021年11月10日
流星雨是最富浪漫色彩的天象。天津市天文攝影愛好者高軍保1998年11月在天津七里海拍攝到的獅子座流星雨。(天津科技館供圖) 天津市天文攝影愛好者馬勁2001年
-
發表時間:2021年11月10日
開展地球可持續發展研究,需要大量數據支撐。廣目地球科學衛星(以下簡稱“廣目衛星”)是中國科學院首顆地球科學衛星,由中國科學院“地球大數據科學工程”先導專項研制,
-
發表時間:2021年10月29日
團隊通過研究位于東亞季風邊緣區的騰格里沙漠鉆孔巖心,恢復了騰格里沙漠3百萬年來的環境干濕變化記錄,發現該地區干濕變化存在顯著的40萬年周期,對應地球軌道偏心率扁
-
發表時間:2021年10月29日
通過分析,張志亮等認為苔蘚蟲群體的多層次的可塑性和復雜性的模塊化構建起源于5 3億年前,闡明了寒武紀大爆發期間重要的生態創新。
-
發表時間:2021年10月28日
任何超音速的流體碰到障礙物時,都會形成沖擊波;而超音速的太陽風撞擊地球磁層時,會在磁層邊緣外形成沖擊波,太陽風由此減速成亞音速。
-
發表時間:2021年10月14日
回顧 《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并認識到要實現《生物多樣性公約》的各項目標和2050年生物多樣性愿景,必須在環境、社會和經濟維度全面實現該議程,強調
-
發表時間:2021年10月13日
大范圍包裹地球的地冕,阻擋了吹向地球的太陽風,防止遠紫外輻射直接到達地面,保護了地球這顆湛藍星球的水圈和生物圈。
-
發表時間:2021年09月17日
離開中國空間站,踏上重返地球的路,航天員要闖過哪些關?首次選擇降落東風著陸場,原因是啥?
-
發表時間:2021年09月17日
離開中國空間站,踏上重返地球的路,航天員要闖過哪些關?首次選擇降落東風著陸場,原因是啥?
-
發表時間:2021年09月15日
作為天氣預報的延伸,氣候模型考慮了更多的大氣、陸地和海洋條件,以便做出更長期的預測。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高級氣候顧問加文·A·施密特說,應該考慮氣候模型是否提供有
-
發表時間:2021年09月09日
太空大片!中國航天員攝影作品“壯美地球”震撼來襲??? 9月9日訊,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官方發布了神舟十二號航天員第二批在軌拍攝的高清圖片,如同
-
發表時間:2021年09月08日
6月17日,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成功發射與中國空間站對接。本月中旬,聶海勝、劉伯明、湯洪波3位航天員,將會離開中國空間站,踏上回家的路,重返地球,完成太空“出差”
-
發表時間:2021年09月06日
地球上最初的細胞——“原始細胞”被認為是現代活細胞的祖先,是由脂質雙層膜包圍的囊泡,與第一個單細胞的共同祖先有潛在的相似之處。
-
發表時間:2021年09月01日
御夫座α流星雨即將光臨地球。天津市天文學會理事、天文科普專家修立鵬介紹,御夫座每年會帶來御夫座α流星雨和御夫座&
-
發表時間:2021年08月31日
中國科學院院士、大地測量與地球物理學家,原中國科學院測量與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長、中國科學院武漢分院院長、中國科學院精密測量科學與技術創新研究院研究員許厚澤,因病醫
-
發表時間:2021年08月30日
丹麥6名研究人員意外發現了據信為地球“最北端”的島嶼,距離北極700多公里。丹麥地球動力學專家雷內·福斯貝爾說,這塊大約長60米、寬30米的新發現土地可以被稱作
-
發表時間:2021年08月30日
8月29日,首部全景式詳解地球之巔——珠穆朗瑪峰的大型百科圖書《走近地球之巔》正式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