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發表時間:2021年10月29日
由蘭州大學牽頭、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參與的科研團隊近日發布的最新研究成果,揭示了西北地區沙漠的干旱周期及機制。專家表示,這有助于研判未來干旱環境的演化
-
發表時間:2021年09月09日
此次,美國拉蒙特—多赫蒂地球觀測站科學家納斯安·斯戴格及其同事,匯編了兩個半球的氣候代用指標記錄,將數據納入一個氣候模型。
-
發表時間:2021年09月08日
利用2015年一次強厄爾尼諾帶來的極端干旱事件,中科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廣西大學等單位的科研人員選擇元江干熱河谷中40種常見木本植物,探討了不同類群干熱河谷植
-
發表時間:2021年09月02日
研究人員計算了未來時期(2050~2099年)不同排放情景下(減排、少量減排、一切照舊)全球干旱化速度的空間分布。研究人員發現,不同于變暖導致的物種向兩極或高山
-
發表時間:2021年08月31日
由于受到多種環境壓力的影響,生物多樣性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下降。研究人員發現,不同于變暖導致的物種向兩極或高山方向遷移,干旱化的方向更多樣,這將增加物種遷移遇到的
-
發表時間:2021年08月27日
在位于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和政縣的和政古動物化石博物館,專家從史前動物的化石遺跡中找到了答案。而隨著青藏高原隆升,全球暖期結束,鏟齒象動物群迅速被三趾馬動物群替
-
發表時間:2021年03月30日
3月29日,“全球干旱生態系統國際大科學計劃”在北京召開成果發布會,發布了《全球干旱生態系統科學計劃》中文版等項目成果。項目首席科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傅伯杰代表
-
發表時間:2021年03月30日
近期,我國北方地區連續發生的大范圍沙塵暴起源于干旱區,全球干旱生態環境非常脆弱。在中國科學院國際大科學計劃培育專項的支持下,我國學者牽頭發起了全球干旱生態系統國
-
發表時間:2021年02月10日
該項目的實施能有效地解決全球農業干旱監測問題,創新發展監測模型與技術方法,提高“風云三號D星”數據的國際應用能力。
-
發表時間:2021年01月20日
平均而言,針葉樹的致死水勢比闊葉樹更低;對于闊葉樹而言,熱帶、亞熱帶樹木的致死水勢比溫帶樹木低。一根柱子代表一個樹種,黑色虛線分別代表針葉樹和闊葉樹的均值圖2
-
發表時間:2020年10月14日
事實證明,“老實泉”并不總是那么老實。Hurwitz和同事說,隨著氣候變化,美國西部地區發生特大干旱的可能性更大,“老實泉”未來可能會減少噴發的頻率,甚至可能完
-
發表時間:2020年05月20日
英國《自然·氣候變化》雜志近日發表了一項氣候科學報告:德國團隊指出,如果全球氣溫較工業化前水平升高2℃,北半球中緯度的熱浪、干旱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