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發表時間:2022年01月18日
食用枸杞、葉黃素和玉米黃質的人群體內色素含量增加,可過濾有害藍光并提供抗氧化保護,這有助于在衰老過程中保護眼睛。
-
發表時間:2021年12月27日
(記者孫自法)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中信所)27日在北京發布的《2021年中國科技論文統計報告》顯示,2020年,中國卓越科技論文共計49 38萬篇,
-
發表時間:2021年12月10日
這項研究發現有助增進理解為何戒煙后人群常發生增重,但還需進一步研究驗證這一關聯。論文作者在一個人類小組中觀察到了類似的腸道菌群成分和
-
發表時間:2021年11月24日
從1到100萬、從基礎研究到新藥獲批緊急使用,我國自主知識產權新冠肺炎治療抗體新藥JS016的安全性、有效性獲得了世界性認可。
-
發表時間:2021年08月10日
近日,一項對近12000篇人類遺傳學論文的計算機輔助分析發現,其中700多個研究包含的DNA或RNA序列存在錯誤。經過人工檢查,研究人員發現《腫瘤學報告》論文中
-
發表時間:2021年08月04日
首次將評價科技成果的科學、技術、經濟、社會、文化五大價值明確化,堅決破解科技成果評價中的“唯論文、唯職稱、唯學歷、唯獎項”問題,改革完善科技成果獎勵體系,控制獎
-
發表時間:2021年08月03日
首次將評價科技成果的科學、技術、經濟、社會、文化五大價值明確化,堅決破解科技成果評價中的“唯論文、唯職稱、唯學歷、唯獎項”問題,改革完善科技成果獎勵體系,控制獎
-
發表時間:2021年06月08日
” 那時孫昌璞剛30歲出頭,給已經名滿天下的大科學家彭桓武寫了一封信,指出他十多年前的一篇論文中有個錯誤。” 彭桓武聽了,覺得似乎挺有道理,但還是囑咐孫昌璞
-
發表時間:2021年05月29日
“袁老師一輩子只做一件事——雜交水稻。說起雜交水稻,他眼里永遠都有光,并且‘滔滔不絕’。因為專注執著,他才能挺過雜交水稻科研發展過程中無數次的挫折和失敗。幾十年
-
發表時間:2021年05月25日
躬耕田野,腳踏實地 把科技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紀念袁隆平院士
-
發表時間:2021年05月19日
英國《自然·生物技術》雜志18日發表一項跨越人工智能及生物技術的研究,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團隊研發的一個機器學習模型,可用于預測科學文獻中已發表研究的未來影響力。
-
發表時間:2021年04月30日
(記者 李彥國)記者30日從吉林省新聞出版局獲悉,該局根據初步調查結果,對刊發“熟蛋返生孵小雞”論文的《寫真地理》雜志做出??D、主要負責人責令辭職的處理。
-
發表時間:2021年04月30日
近日,一篇熟雞蛋變成生雞蛋并孵化出雛雞的論文在網上瘋傳。該論文全稱《熟雞蛋變成生雞蛋(雞蛋返生)——孵化雛雞的實驗報告》,由《寫真地理》雜志刊發,作者郭平、白衛
-
發表時間:2021年04月28日
27日,吉林省新聞出版局依照相關出版管理法規,對刊發“熟蛋返生孵小雞”論文的《寫真地理》雜志做出??D處理,責成其開展自查自糾,深入查擺自身存在的問題。該局已
-
發表時間:2021年04月28日
當無孔不入的“蒼蠅”盯上有縫的“蛋”,學術腐敗、奇葩論文也就不斷產生,不能不引起人們的高度警惕。但“熟雞蛋孵小雞”的奇葩論文事件提醒我們,遏制學術腐敗、治理學術
-
發表時間:2021年04月23日
這項研究詳細描述了美國逾8 7萬人從新冠肺炎急性期恢復后長達6個月的癥狀,或有助于護理策略的開發和衛生系統的規劃。論文作者也指出,雖然他們的研究明確了患者在感染
-
發表時間:2021年04月23日
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最新發表的一項工程學研究論文,研究人員描述了一種折紙啟發的充氣結構設計,其充氣結構展開后可以在原地固定,比如拱門或避難帳篷。
-
發表時間:2021年04月16日
最新發表的這項研究詳細分析了太平洋地區的人群歷史,通過基因組研究幫助闡釋人類演化、古人類種群間的基因交流,以及古人類對島嶼環境的適應。該論文介紹,太平洋地區可以
-
發表時間:2021年04月09日
(記者 孫自法)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最新發表一篇心理學研究論文稱,一項研究發現,當人們被要求改進物體、想法和現狀時,他們更傾向于做加法而不是做減法。
-
發表時間:2021年04月08日
打開《科學》雜志的官網,點開一篇論文,再點擊“Figures &Data”按鈕,你看到的可能不只是傳統的論文插圖,還有短視頻。受此風潮影響,更多科技期刊
-
發表時間:2021年04月01日
(記者 孫自法)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最新發表一篇干細胞研究論文指出,應激激素會通過調控毛囊干細胞的方式抑制毛發生長,即壓力或導致頭禿。他們的研究結果也表明,
-
發表時間:2021年03月26日
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最新發表一篇氣候變化研究論文,研究人員開展一項針對100多個實驗的分析研究顯示,當二氧化碳水平升高導致植物生物量增加時,土壤能夠儲存的碳
-
發表時間:2021年03月24日
中國發表論文最多的機構是中國科學院,共294篇論文,其中又以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發表論文最多,共122篇;其次為中國社會科學院和中國農業科學院。中國在
-
發表時間:2021年03月22日
3月18日,清華大學官宣,不再把發表期刊論文作為申請碩士學位前置條件。近年來,期刊論文發表與學位申請綁定已經成為高等教育領域飽受詬病的現象之一。伴隨著破除“唯論
-
發表時間:2021年03月18日
自2015年起,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上的7篇論文都帶有中文署名。張啟發在接受《中國科學報》專訪時表示,自己在偶然嘗試中發現用中文署名也可以順
-
發表時間:2021年03月12日
陳賽娟建議,“打破體制和管理上的桎梏,克服研究生學位評定中的唯論文傾向,反對學位論文在研究生學位評定中的唯一性”。
-
發表時間:2021年02月24日
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農產品加工研究所、農業機械研究所逾三分之一的科技人員是農村科技特派員;農村科技特派員服務小分隊從5個增加到18個,對接了58個貧困村。農村科技
-
發表時間:2021年02月23日
施普林格·自然最新發布一份白皮書稱,在預印本、作者最終稿(AM)、正式發表后版本(VOR)等目前能獲取越來越多的研究論文版本中,科研人員更青睞論文正式發表后的版
-
發表時間:2021年02月19日
卡爾·古斯塔夫·羅斯貝(1898—1957)是氣象學中芝加哥學派的領袖,對現代大氣科學的發展起了至為關鍵的作用,也是葉篤正、顧震潮和謝義炳的導師。羅斯貝在同一段
-
發表時間:2021年02月08日
7日,記者從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獲悉,高海拔宇宙線觀測站“拉索”(LHAASO)項目首篇科學論文在《中國物理C》正式發表,標志著“拉索”正式開啟超高能伽馬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