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發表時間:2021年10月27日
四川盆地晚三疊世部分真蕨植物化石復原圖。科研團隊系統研究了我國華南四川盆地三疊紀—侏羅紀過渡期真蕨植物的多樣性變化和生態環境,為探究陸地生態系統對三疊紀末期生物
-
發表時間:2021年10月14日
北緯43度附近,東北虎豹國家公園。這個橫跨吉林和黑龍江兩省、面積達1 4萬平方公里的公園里,野生東北虎和東北豹的數量已經攀升至50只和60只,打破了外界關于“野
-
發表時間:2021年09月14日
云南對16種累計3萬余株極小種群植物進行回歸種植。目前,云南20余種極小種群野生植物通過就地、遷地和回歸等搶救性保護措施得到了有效保護,脫離滅絕威脅,達到了拯救
-
發表時間:2021年09月08日
日前,國際植物園保護聯盟(BGCI)向全球發布了一份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世界樹木狀況報告》。據介紹,該報告展示了BGCI花費5年時間對全球6萬多種樹木評估的結果,
-
發表時間:2021年08月21日
以前的研究表明,在恐龍滅絕后的頭幾十萬年里,北美西部內陸的哺乳動物物種多樣性相對較低,但在大分水嶺盆地發現的三個新物種表明,恐龍滅絕后物種迅速多樣化。
-
發表時間:2021年06月04日
研究人員從化石記錄中發現鯊魚曾經歷大滅絕。大約1900萬年前,在地球最大生態系統——海洋中,鯊魚經歷了大規模滅絕。“但中新世事件可能選擇性地滅絕了棲息在遠洋的鯊
-
發表時間:2021年05月24日
題:從“7”到“7000”,從“滅絕”到“重生”——朱鹮保護創世界瀕危動物保護典范 人工繁育、救治的朱鹮,在放歸大自然之前,需要對飛翔能力、覓食能力、抵御天敵的
-
發表時間:2021年05月21日
5月22日是“國際生物多樣性日”,今年的主題是“呵護自然人人有責”。不只是紅樹林,由于棲息地碎片化、氣候變化等因素,我國生物多樣性保護形勢不容樂觀。崔書紅說,“
-
發表時間:2021年04月08日
大量含鎳氣溶膠的沉降也造成了陸地生物生長環境的惡化,因為過量的鎳不利于植物的光合和呼吸作用、限制植物的生長及其多樣性,最后導致植物的死亡。
-
發表時間:2021年04月07日
“根據我們系統研究,提出了一個新觀點——西伯利亞大火成巖省噴發產生的含鎳氣溶膠是二疊紀末生命大滅絕的重要因素。課題組研究認為,西伯利亞大火成巖省的噴發形成了大量
-
發表時間:2021年04月02日
東北大學海保邦夫名譽教授表示:“第四次大滅絕(約2億年前,中生代三疊紀末期)的原因很可能也是火山大噴發,我們正在設法證明。
-
發表時間:2021年03月22日
(記者 胡遠航)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22日發布消息稱,該所科研人員參與的研究團隊在豆科系統發育基因組學和根瘤菌固氮共生演化研究中取得新進展,破解豆科植物在“
-
發表時間:2021年03月18日
我們的地球能夠擁有溫潤的大氣,很大程度仰賴于地磁場的保護。而在地質歷史中,地磁場的兩極會不斷反轉,引發磁場強度階段性消減。最近發表在《科學》雜志上的一項研究推測
-
發表時間:2021年03月09日
“導致長江物種瀕危乃至滅絕的主要原因并非水質,僅僅通過污染防治不足以挽救長江生態。導致長江物種瀕危乃至滅絕的主要原因并非水質,僅僅通過污染防治不足以挽救長江生態
-
發表時間:2021年03月01日
20世紀90年代,隨著墨西哥灣下125英里寬的希克蘇魯伯隕石坑的發現,行星撞擊導致恐龍滅絕的假說得到了進一步證實。
-
發表時間:2021年02月19日
美國加州大學圣迭戈分校神經科學家Alysson Muotri團隊利用基因編輯技術CRISPR-Cas9,將尼安德特人和丹尼索瓦人的NOVA1基因導入人類多能干細
-
發表時間:2021年01月14日
在古生代和中生代轉折期,地球上發生了顯生宙規模最大的一次生物大滅絕事件——二疊紀末生物大滅絕事件。海洋鎂循環的數值模擬結果顯示,二疊-三疊紀過渡時期,全球海洋δ
-
發表時間:2020年09月30日
英國皇家植物園邱園的一份報告稱,植物可以成為藥物、燃料和食物。但是,利用植物來解決糧食安全和氣候變化等全球問題的機會,正在喪失。
-
發表時間:2020年07月22日
瑤山鱷蜥最早誕生于2億年前,和恐龍同時代,因此被稱為原始蜥蜴類的活化石,爬行界的大熊貓。近日,科技日報記者從地處廣西賀州市的廣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