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關于青藏高原的所有信息
-
發表時間:2022年10月31日
青藏高原東部熱魯盆地中晚始新世古生態環境復原圖。丁林表示,“青藏高原東部的隆升是改變東亞氣候環境的關鍵節點,觸發了亞洲季風和具有全球
-
發表時間:2022年10月24日
中央氣象臺:青藏高原東部及海南等地有較強降水新一輪冷空氣影響北方2022-10-2415:39:37來源:央廣網央廣網北京10月24日消息(記者黃玉玲
-
發表時間:2022年10月14日
《科學》雜志新聞欄目近日報道李家堂研究團隊的溫泉蛇系列研究成果。中國科研人員結合野外調查和文獻調研,整理了高原地熱資源以及溫泉蛇的分
-
發表時間:2022年10月02日
北依莽莽昆侖,南靠巍巍唐古拉,西接緩坡漫嶺的可可西里,東臨逶迤磅礴的巴顏喀拉。這里是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玉樹市。12年前,7 1級強震,房
-
發表時間:2022年09月20日
我國科研人員融合運用遙感與數值模擬技術,重建了青藏高原160個湖泊1978年至2017年逐日水溫數據,日前已在“國家青藏高原科學數據中心”等數據
-
發表時間:2022年09月20日
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研究人員在湖泊水溫大范圍動態監測與模擬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
發表時間:2022年08月24日
我科學家團隊揭示:氣候變化正在威脅青藏高原陸地水資源儲量 【科技前沿】 光明日報北京8月23日電(記者鄧暉)青藏高原被譽為“世界屋脊
-
發表時間:2022年08月23日
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副研究員王厚起,是一名與巖石打交道的青年科學家,憑借著大學時的一腔熱血,他選擇在極具挑戰性的青藏高原進行科研工作
-
發表時間:2022年07月18日
青藏高原的活動斷層不僅是地震潛在震源,也是地質災害嚴重地帶,涉及重大工程抗震和抗斷兩大問題。地塊間的相互作用(逐步向北擠壓擴展和向東
-
發表時間:2022年07月15日
“在氣候暖化、地震活躍和人類活動加劇耦合作用下,高原災害風險加劇,防災減災面臨巨大的挑戰和機遇……”中國科學院院士崔鵬說。中山大學地
-
發表時間:2022年04月29日
記者從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隊獲悉,“巔峰使命2022——珠峰極高海拔地區綜合科學考察研究”在珠峰地區全面開啟。此次珠峰科考由第
-
發表時間:2022年03月01日
生長季提前促進冷濕地區樹木生長,不利于氣候較干燥地區樹木生長。樹木莖干是植被重要的長期碳庫,木質部物候同樣受生長季提前影響。
-
發表時間:2022年02月12日
光明日報北京2月11日電(記者齊芳)在青藏高原的形成歷史上,曾有一個與現今地貌完全不同的低海拔中央谷地——從西向東,沿現在的日土-改則-尼
-
發表時間:2022年02月11日
地球第三極青藏高原如今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在形成今日之“高大”面貌之前,青藏高原其實還發育了一個低海拔的溫熱的“谷地”。自1997年起
-
發表時間:2022年01月05日
“青藏高海拔多年凍土高速公路建養關鍵技術及工程應用”項目成果在這條“三高”公路建設中發揮重要作用。應用“青藏高海拔多年凍土高速公路建
-
發表時間:2021年12月30日
青藏高原很廣闊,廣闊到足以讓科研工作者窮盡一生去跋涉。中科院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以下簡稱成都山地所)研究員王小丹就扎根于此,20
-
發表時間:2021年12月23日
(記者張添福)中新社記者23日從青海省地質調查院獲悉,地質科研人員在馬爾康-雅江-喀喇昆侖巨型鋰礦帶的青海省巴顏喀拉地區,發現印支期稀有金
-
發表時間:2021年11月24日
青海省氣象局23日對外發布,青海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日前向青海省氣象局印發了《關于青藏高原生態大數據中心可行性研究報告的批復》(以下簡稱《批復》),同意建設青藏高
-
發表時間:2021年11月24日
中國科學家對史前犀?;囊豁椬钚卵芯拷沂荆诩s2000萬年前的漸新世-中新世過渡期間,并角犀沿青藏高原北緣遷徙。在對比同時代犀類的地史分布后發現,大部分亞洲與
-
發表時間:2021年11月23日
經過層層把關,10月18日國家畜禽遺傳資源委員會鑒定通過了在青藏高原新發現的畜禽遺傳資源。
-
發表時間:2021年10月21日
青藏高原多年凍土發生了顯著退化,表現為地溫升高、活動層厚度增大、多年凍土層厚度變薄、長期被埋藏的地下冰緩慢融化。
-
發表時間:2021年10月18日
青藏高原地區被稱為“世界屋脊”,這里是全球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地區之一,也是世界上最潔凈的地方。高聳入云的雪山,清澈透明的湖泊,作為我國重要的生態屏障,青藏高原在
-
發表時間:2021年08月19日
16個控制實驗結果顯示,青藏高原碳匯在模擬變暖情境下總體呈現增強趨勢且存在閾值,模式模擬也表明青藏高原暖濕化對碳固定的促進超過了凍土碳釋放的影響。
-
發表時間:2021年08月07日
巴木錯是本次科考任務重點湖泊之一,也是行程中最后一個在湖岸扎營和利用湖泊鉆探平臺作業的科考湖泊。接下來的一段時間內,巴木錯湖邊一直冷風吹刮、陰雨綿綿,氣溫十分寒
-
發表時間:2021年08月05日
一項基于光核桃的最新研究揭示了青藏高原李屬物種適應高海拔地區的遺傳基礎,為研究喜馬拉雅地區植物起源和高海拔適應性提供了新視角。
-
發表時間:2021年08月05日
近日,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湖泊與環境變化團隊研究員朱立平等人基于10余年野外調查工作,首次獲取了青藏高原2009年至2019年期間大范圍湖泊實測水質參數。
-
發表時間:2021年06月24日
記者近日從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以下簡稱南京地古所)獲悉,該所科研團隊在青藏高原柴達木盆地全吉山地區首次發現了典型的埃迪卡拉生物化石。龐科表示,恰尼蟲
-
發表時間:2021年06月23日
22日,記者從中科院青藏高原所獲悉,基于10余年野外調查工作,該所研究人員首次獲取了2009年至2019年期間青藏高原大范圍湖泊實測水質參數。研究團隊獲取的實測
-
發表時間:2021年06月21日
巨犀是地球歷史上生存過的最大的陸地哺乳動物,體重可達24噸,相當于4頭最大的非洲象的體重總和。在巨犀屬支系中,新的系統發育分析指明從蒙古高原的葛氏巨犀經由蘭州盆
-
發表時間:2021年06月17日
作為亞洲10多條重要河流的發源地,青藏高原為全球約40%人口的生活和工農業提供用水,被譽為“亞洲水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