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發表時間:2022年01月05日
營養素補充劑是指由一種或多種人體必需的微量營養素組成的產品,如多種維生素和礦物質營養素補充劑、鈣鐵鋅營養素補充劑等,劑型多為膠囊、片
-
發表時間:2021年12月26日
在我國,腦卒中每年新發病例大約180萬人,并以每年8 3%的速度增長,每年有高達190多萬名患者死于卒中。
-
發表時間:2021年12月22日
(記者孫自法)施普林格·自然旗下專業學術期刊《自然-神經科學》最新發表的一項神經科學研究顯示,致命菌炭疽桿菌(Bacillusanthracis)釋放的炭
-
發表時間:2021年12月22日
英國《自然·神經科學》雜志21日發表的一項神經科學研究顯示,致命菌炭疽桿菌釋放的炭疽毒素可緩解小鼠疼痛。研究發現,炭疽毒素或許是一種新
-
發表時間:2021年11月19日
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最新發表一篇胚胎學研究論文,科研人員對人類發育的早期階段——一個處于原腸胚形成階段的人類胚胎進行詳細的細胞和分子研究,發現神經系統的細胞
-
發表時間:2021年11月12日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熊偉課題組研究發現,耳蝸核—腦橋尾側網狀核—脊髓運動神經元這條神經環路,對哺乳動物的“嚇一跳”反應起到重要作用。熊偉課題組研究發現,當聲音誘
-
發表時間:2021年11月11日
記者11月8日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生命科學與醫學部及第一附屬醫院熊偉教授課題組,研究揭示了耳蝸核—腦橋尾側網狀核—脊髓運動神經元這條神經環路在調控驚跳反
-
發表時間:2021年10月15日
中美科研團隊在新一期英國《自然》雜志上發表一項研究,為針灸穴位相對特異性的存在提供了現代神經解剖學基礎。
-
發表時間:2021年08月27日
日前,瑞士洛桑聯邦理工學院(EPFL)的研究人員在《科學—機器人》發表的一篇論文中,介紹了一種機器鰻魚——AgnathaX。與此前已開發出類似鰻魚的游泳機器人不
-
發表時間:2021年08月13日
近年來,中國科學院蘇州納米技術與納米仿生研究所研究員程國勝帶領團隊從石墨烯材料入手,為無線電刺激響應型支架材料調控細胞行為提供了新策略。” 程國勝團隊利用石墨
-
發表時間:2021年08月13日
美國研究人員首次成功開發出一種方法,可以識別活體動物大腦中不同類型神經元內的蛋白質。
-
發表時間:2021年08月09日
在新實驗中,研究團隊構建了一個人工神經元原型,其由含有單層水分子的極薄石墨烯狹縫構成。
-
發表時間:2021年05月25日
研究人員從解剖學的角度系統研究了視覺選擇性注意各相關皮層區域不同種類抑制性神經元的輸入。研究人員進一步闡明了具有不同等級方向性的輸入如何在時間維度上招募不同種類
-
發表時間:2021年04月28日
臨床上利用檢測多巴胺神經功能的探針,可以在帕金森病患者出現運動癥狀之前10—20年通過核醫學顯像檢測到患者多巴胺神經功能是否受損。
-
發表時間:2021年04月14日
“非現場執法”設立了“首違免罰”、“階梯式處罰”的規則,使執法既具效率,又不乏“人情味”。袁星超介紹,目前,浦東城管執法局已經設計完成3個“非現場執法”場景,未
-
發表時間:2021年04月09日
中科院金屬所沈陽材料科學國家研究中與南京理工大學、中科院蘇州納米所、東北大學、南京大學等單位合作,開發出一種柔性碳納米管—量子點神經形態人工視覺光電傳感器。
-
發表時間:2021年04月07日
據科研團隊介紹,蜜蜂是人工馴養的重要經濟昆蟲之一,已經有3000年以上的飼養歷史,作為一種社會性昆蟲,其蜂群中的工蜂具有高度的勞動分工。年輕的工蜂主要從事幼蟲
-
發表時間:2021年03月25日
過去科學家們對5-羥色胺家族受體的精細結構了解甚少,使得新型靶向藥物的研發十分困難。為了開發更有效且毒副作用更低的治療藥物,研究人員解析了三種5-羥色胺受體結合
-
發表時間:2021年03月01日
西北大學卻不走尋常路,利用人工智能(AI)技術為秦嶺地區數千只川金絲猴進行猴臉識別。西北大學西北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郭松濤針對這一前沿問題,與計算機科學領域的專
-
發表時間:2021年01月08日
圖神經網絡被認為是推動“認知智能”發展強有力的推理方法,有望解決深度學習無法處理的關系推理、可解釋性等一系列問題,讓機器“能理解、會思考”。
-
發表時間:2020年10月28日
外周神經組織可以將生物電信號從大腦傳遞到身體其他部位。對此,南京大學教授沈群東、南京工程學院副教授王倡春、南京鼓樓醫院主任醫師朱澤章等學者試圖開發一種有效、迅速
-
發表時間:2020年06月09日
長眠不醒的植物人能否聽見親人的呼喚?如何科學客觀判斷植物人是否還存在意識?近日,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王立平研究團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