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發表時間:2022年01月11日
秘魯鳳尾魚體形嬌小——與人類食指相當,但卻有很大的影響:它們是世界上單次漁獲量最高的魚類,有時甚至可達全球漁獲量的15%。通過對古代沉積
-
發表時間:2021年12月17日
我們都知道,暗物質看不見摸不著,那“悟空”如何開展工作?
-
發表時間:2021年12月07日
吉林省農業農村廳6日發布消息,今年該省糧食總產807 84億斤,全國排位保持第五位;糧食總產比上年增加47 24億斤,凈增量全國排第二位;糧食單
-
發表時間:2021年09月13日
羊草種子機械化收獲裝備的研制成功實現了“種草兼收”,也為羊草種子的產業化擴繁奠定了基礎。
-
發表時間:2021年09月01日
在當下的家裝產業中,加盟、代理已經是司空見慣的市場拓展模式。據不完全數據統計顯示,2020年,我國家裝產業市場規模突破百億元,預計未來
-
發表時間:2021年08月25日
8月19日,《中國科學報》從中國農業科學院都市農業研究所(以下簡稱都市所)獲悉,該所植物工廠創新團隊與中國科學院院士錢前團隊合作,在植物工廠環境下成功實現水稻種
-
發表時間:2021年08月20日
植物工廠環境下水稻栽培試驗的成功,大大縮短了育種的世代時間,顛覆了常規育種一年僅可加代2~3代的傳統。
-
發表時間:2021年08月12日
應利用我國豐富的碳減排量資源,通過國家政策鼓勵,讓參與荒漠化治理、植樹造林和開展可再生能源利用的企業擁有更多的產業紅利。
-
發表時間:2021年06月11日
“華龍一號”的研發集結了國內17家高校、科研院所的力量,帶動上下游產業鏈5000多家企業,共同實現了411臺核心裝備的國產化,首堆工程國產化率達到88%,實現了
-
發表時間:2021年01月20日
朝著這個目標,3年前,任妮帶著一群平均年齡不到30歲、完全沒有學過農業知識的信息技術人員,用智能技術種起了番茄。任妮說,在番茄整個生長周期中,只有整枝、打杈、下
-
發表時間:2021年01月08日
可一次完成挖掘、輸送、去土、去殘藤、清選、集薯等聯合作業,填補了馬鈴薯、甘薯收獲領域技術空白,為解決薯類機械化聯合收獲難題、實現生產全程機械化作業奠定了基礎。
-
發表時間:2020年10月09日
從科學種植蘑菇、到研發蘑菇宴、再擴展到鄉村生態游,食用菌產業讓房山區蒲洼鄉東村走上致富路。來看小小蘑菇的“大魔力”。
-
發表時間:2020年06月18日
記者從農業農村部獲悉:截至6月17日,全國已收獲冬小麥3 05億畝,大規模小麥機收基本結束,機收率達97%,其中黃淮海地區小麥機收率、玉米機
-
發表時間:2020年06月08日
日前,在全國產糧大縣江蘇省射陽縣的臨海農場,人頭攢動、機聲隆隆。這里舉行的現場觀摩會上,一臺臺依靠自主創新技術生產的北斗導航小麥無
-
發表時間:2020年05月28日
近日權益類基金發行又現小高潮。繼此前易方達均衡成長和匯添富優質成長發行規模破百億成為爆款之后,信達澳銀科技創新一年定開混合基金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