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發表時間:2022年01月19日
第四代達芬奇手術機器人裝備有內窺鏡系統,相比傳統胸腔鏡手術,可提供放大5—10倍的3D高清影像,有利于主刀醫生判斷空間距離。
-
發表時間:2021年12月31日
據調查,該例手術共使用14個冠脈球囊,破裂5個,其中1個為美敦力(上海)管理有限公司代理進口的產品,4個為廣東博邁醫療科技有限公司生產的產
-
發表時間:2021年10月25日
精確制導武器,是綜合運用高精度探測、制導及控制技術。
-
發表時間:2021年10月21日
隨著該產品在國內獲批,將有望打破我國神經外科高性能可吸收止血耗材領域被國際品牌壟斷的局面。
-
發表時間:2021年10月14日
國產手術機器人的出現,在追求高質量的同時,進一步降低了經濟成本,提高了性價比,相信機器人手術也會像傳統腹腔鏡手術一樣“遍地開花”。
-
發表時間:2021年09月23日
人工智能3D打印技術目前已在骨科手術中得到了較為廣泛的應用。術后X光片顯示,髂骨腫瘤全部被精準刮除,術后檢查髖關節活動度無異常,手術效果達到預期目標。
-
發表時間:2021年09月01日
致癇灶的準確定位是取得良好手術效果的關鍵,立體三維腦電圖和手術機器人能夠更加清晰地顯示顱內病理結構,進一步提升手術精度,幫助更多患者在不開顱的情況下實現手術切除
-
發表時間:2021年08月27日
急性A型主動脈夾層(ATAAD)是一種發病急遽、來勢兇猛的災難性疾病,起病死亡率高達50%,急性期內每增加1小時死亡率即增加1%,若不經有效治療,3個月內死亡率
-
發表時間:2021年06月18日
開展繼續醫學教育,加速眼科人才培養,提升眼科青年醫師顯微手術的技能、縮短成長周期,是應對當今臨床需求的重中之重。
-
發表時間:2021年06月18日
有數據顯示,中國目前肩袖損傷患者超過7500萬,其中巨大型損傷患者為2500萬,肩袖損傷治療方案擁有巨大的發展空間。
-
發表時間:2021年05月24日
脫去作業服,他的手腕和脖子上有許多大大小小的傷疤。“這些都是平時電焊飛濺的火花燙傷的,最大一塊在腳上,比硬幣還大?!彼f,有時在狹小的空間焊接,看著火星子
-
發表時間:2021年05月23日
珍貴采訪記錄吳孟超94歲時為小患者做手術
-
發表時間:2021年05月23日
吳孟超年過九旬一周上兩三臺手術,從醫78年救治1 6萬名患者,他說,榮譽算什么,救治病人才是我的天職。
-
發表時間:2021年05月17日
近年來,黃旭帶領團隊研發了40多項創新技術,獲得了38項國家專利授權,這些創新成果累計為企業創造經濟效益達6900萬元。去年黃旭還承接了配網帶電作業機器人應用試
-
發表時間:2021年04月30日
張曉卿說,像許先生這樣急需備血的非急診手術患者,他們除異體輸血,還有自體血回輸診療模式。手術當天,北醫三院麻醉科團隊使用自體血小板分離技術聯合等容性血液稀釋舉措
-
發表時間:2021年04月09日
中國醫學專家持續深化微創模式, 探索進行更少切口的精準手術。據了解,2009年,上海市胸科醫院羅清泉教授帶領團隊率先在中國完成了機器人肺葉切除術,開啟了機器人胸
-
發表時間:2021年04月09日
日本京都大學醫院當地時間4月8日稱,為一位已持續治療約3個月的新冠肺炎患者移植了由家屬提供的肺,為新冠肺炎患者進行活體肺移植在世界上尚屬首例。據京都大學醫院介紹
-
發表時間:2021年03月30日
本次手術全程操作順暢,位于新疆的患者獲得了近乎“面對面”治療一樣的體驗,基層醫生如臨其境般全程觀摩。
-
發表時間:2021年03月17日
” 術銳單孔腔鏡手術機器人的體外定位臂可在術中保持靜止,靠體內蛇形手術工具完成手術動作,避免了類似達芬奇多孔手術機器人固有的體外定位臂在手術中“打架”的風險。
-
發表時間:2021年03月03日
本次研究設計構建的拉曼探針配備納米金,表面布滿海膽狀毛刺結構,并接入了拉曼報告分子DTTC(一種近紅外染料)。
-
發表時間:2021年02月10日
上海醫學專家帶領團隊率先成功完成了國產單孔腔鏡手術機器人肺葉切除動物試驗。記者8日獲悉,上海市胸科醫院腫瘤科常務副主任羅清泉教授,帶領團隊率先成功完成了國產單孔
-
發表時間:2020年06月10日
2019年3月16日,世界首例基于5G通訊技術遠程人體手術成功完成。此次手術的發起人,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301醫院)神經外科主任醫師凌至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