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發表時間:2022年01月12日
開展人類表型組研究有一個很重要的目的,就是要發現基因—表型—環境之間以及宏觀—微觀表型之間的關聯尤其是強關聯及其背后的機制。首張“人
-
發表時間:2021年12月24日
天籟實驗項目是由國家天文臺建設與運行的一個中性氫巡天試驗項目,站址位于新疆哈密地區巴里坤縣大紅柳峽鄉境內。
-
發表時間:2021年12月24日
12月23日,文昌航天發射場,長征七號A(以下簡稱“長七A”)遙三運載火箭騰空而起,將衛星送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取得圓滿成功。一年來,研制團
-
發表時間:2021年12月23日
張榮橋介紹,在完成了90個火星日巡視探測任務之后,火星車度過了日凌階段——太陽運行至地球和火星中間,受太陽電磁輻射干擾,器地通信不穩定。
-
發表時間:2021年12月20日
研究團隊利用大數據與人工智能技術,分析了第一波新冠疫情期間(2020年上半年),全球145個國家和地區的8項主要疫情防控措施數據。處于疫情中后
-
發表時間:2021年12月13日
位于北京市石景山區的首鋼滑雪大跳臺12日正式啟動造雪工作。位于北京市石景山區的首鋼滑雪大跳臺12日正式啟動造雪工作。
-
發表時間:2021年12月10日
2021第四屆海峽兩岸暨港澳無人機航拍創作大賽頒獎典禮于9日在深圳舉行,多地參賽選手同步線上參與,作品《融合,就是香港》《鵬城穿越》《粵港
-
發表時間:2021年11月26日
(宋佳)經過40多年的努力,以中國工程院院士許祖彥為首席科學家的研發團隊,攻克全自主“真激光”顯示技術(以下簡稱“真激光”)。畢勇說,2017
-
發表時間:2021年11月19日
由清華大學人工智能國際治理研究院(I-AIIG)主辦,聯合國開發計劃署(UNDP)支持、多家人工智能學術機構參與的“U&AI Camp| AI for
-
發表時間:2021年11月10日
凱勒流形上常標量曲率度量的存在性,是過去60多年來幾何研究中的核心問題之一。穩定性猜想限制在凱勒—愛因斯坦度量時稱為丘成桐猜想,由著名數學家丘成桐提出,并由陳秀
-
發表時間:2021年10月19日
10月17日,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中心(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在湖南省衡南縣開展2021年南方稻區雙季畝產1500公斤攻關測產驗收,測得由“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
發表時間:2021年10月18日
所謂三千斤工程,是雙季稻區實施“早稻+晚稻”組合周年畝產總產量達3000斤的目標。采用的攻關品種,根據南方稻區不同生態區域條件,主要采用超級雜交早稻,以及通過秈
-
發表時間:2021年10月14日
(記者 石洪宇)記者14日從吉林省磐石市獲悉,中國工程院院士李玉團隊將29項科研成果授權給當地使用,助力靈芝產業在種植、生產等環節完成技術革新。現年77歲的李玉
-
發表時間:2021年10月08日
(記者 孫自法)中國科學家團隊在東北遼西朝陽地區一具1 25億年前的尾羽龍恐龍骨骼化石中,最新研究發現一組特異埋藏保存完好的軟骨細胞,包括一些健康狀態下“化石化
-
發表時間:2021年09月09日
與飛航事業共奮進的計量巡檢人
-
發表時間:2021年08月24日
RNA療法被認為可以解決一切蛋白質層面的疾病。近日,來自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華人科學家、著名CRISPR技術先驅張鋒教授帶領的研究團隊,開發了一種全新的RNA遞送
-
發表時間:2021年08月24日
作為技術帶頭人,侯霞帶領團隊完成后續系列空間激光器,使我國成為2011年以來國際上發射空間激光器最多的國家。作為一名女科學家,侯霞表示,不能停下腳步,時刻叩問初
-
發表時間:2021年08月21日
8月20日下午,武漢大學大學國家網絡安全學院二級教授、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首席科學家崔曉暉率調研組一行前往武漢市九峰街道辦事處調研基層社
-
發表時間:2021年08月21日
經過電解和產物分離,科研團隊將1公斤固體塑料轉化為具有商業價值的固體化學物質,如常用于飼料的二甲酸鉀以及氫氣燃料。
-
發表時間:2021年08月14日
這是首次從循證醫學角度明確了校園綠化暴露水平與學齡兒童近視的關系,研究結果于8月2日在國際眼科頂級期刊《眼科學》在線發表。
-
發表時間:2021年08月06日
該設備自2021年6月部署在合肥紫蓬山進行連續觀測,已成功監測到安徽定遠縣2 3級地震(6月4日)、安徽宣城市2 7級地震(7月22日)、菲律賓6 6級地震(7
-
發表時間:2021年06月23日
記者今天從中國氣象局氣象探測中心獲悉,該中心氣象探測青年團隊日前再次立功,參與完成了我國高空無人機首次臺風綜合探測,填補了我國海洋觀測空白。值得一提的是,這群與
-
發表時間:2021年06月22日
近日,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員曲樂慶團隊發現,OsFes1C是OsBiP1的核苷酸交換因子,過量表達或抑制表達OsFes1C水稻植株對內質網脅迫更敏感,且生長
-
發表時間:2021年06月16日
在可預見的未來,可以實現將25000個基因的神經元全部建立起來,進行對藥物、病癥的數字孿生和全息篩選。
-
發表時間:2021年06月11日
沒有自主衛星導航系統的中國,就像行走在黑夜中——關鍵時刻,摸不著路,因此國家對北斗系統寄予厚望。” 此外,北斗三號還自主研發了比銣原子鐘性能更優的氫原子鐘,“
-
發表時間:2021年06月09日
研究團隊還首次對足跡化石造跡者做出可靠推斷,認為造跡者極有可能是復齒湖翼龍,也為億萬年前翼龍的群居生活方式提供了直接證據。
-
發表時間:2021年06月08日
烏爾禾翼龍足跡(新種)可能的行跡,紅色代表三個方向可能行跡。李陽稱,從足跡的大小和形態學特征分析,新發現的足跡化石區別于現有的喙嘴龍足跡科和阿加迪爾足跡科,而與
-
發表時間:2021年06月03日
作為湖南農業科研工作領頭羊的湖南省農科院,其已初步形成“十四五”發展規劃,著力將科技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
-
發表時間:2021年06月03日
記者2日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郭光燦院士團隊在量子存儲和量子中繼領域取得重大進展。周宗權副教授表示:“利用吸收型量子存儲器有望在未來實現高效率的量子中繼和
-
發表時間:2021年04月20日
4月14日,2021年佛山高新區高技術產業化創業團隊專項引導資金實施辦法發布會暨政策解讀會舉行。佛山高新區自去年首次施行高技術產業化創業團隊專項引導資金實施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