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發表時間:2022年01月11日
隨著美國宇航局(NASA)詹姆斯·韋布空間望遠鏡(以下簡稱韋布空間望遠鏡)的鏡子、遮陽罩等各個部分陸續成功展開到位,人類有史以來發射的最
-
發表時間:2022年01月09日
科研人員期待借助該望遠鏡探究宇宙各階段歷史,了解眾多天體系統的起源。
-
發表時間:2021年12月31日
美國詹姆斯·韋布空間望遠鏡12月25日從法屬圭亞那庫魯航天中心發射升空,踏上奔赴日地系統第二拉格朗日點的遙遠旅程。主要在紅外波段觀測的韋
-
發表時間:2021年12月30日
星際行星(或稱為流浪行星)的質量和太陽系中的行星相當,但卻是一種難以捉摸的宇宙天體。通過研究這些新發現的星際行星,天文學家可能會找到
-
發表時間:2021年12月24日
天籟實驗項目是由國家天文臺建設與運行的一個中性氫巡天試驗項目,站址位于新疆哈密地區巴里坤縣大紅柳峽鄉境內。
-
發表時間:2021年12月24日
備受期待的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以下簡稱韋伯望遠鏡)發射在即,它是有史以來最受期待的科學儀器之一,有望讓我們回溯130多億年前宇宙的情
-
發表時間:2021年12月21日
由于宇宙膨脹,第一批天體的光線抵達望遠鏡時,已經偏向電磁光譜的紅色一端。
-
發表時間:2021年10月28日
自從望遠鏡誕生之后,所有相關人員都在為其優良的成像、便捷的使用而不懈努力。
-
發表時間:2021年10月11日
(孫睿)10日晚,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冷湖行星地質觀測中心在青海冷湖賽什騰山完成了首臺口徑0 8米的行星大氣光譜望遠鏡(PAST)安裝,標志著中國首臺
-
發表時間:2021年09月23日
對于中國天文界來說,因為深度參與US-ELTP,因此,不再僅僅是美國十年規劃的看客而已。
-
發表時間:2021年09月06日
經過多年拖延,迄今最強大的太空望遠鏡——詹姆斯·韋伯望遠鏡終于準備就緒,即將開啟太空之旅。工程團隊現在必須確保6 5噸的望遠鏡能夠安全到達位于法屬圭亞那庫魯的歐
-
發表時間:2021年08月31日
一番思想斗爭后,楊帆惜別原團隊——國家天文臺紅外天體物理團組,加入鄧李才負責的恒星與恒星系統團組。
-
發表時間:2021年08月30日
近日,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獲悉,由美國、德國和中國天文學家組成的國際研究團隊利用郭守敬望遠鏡(LAMOST)數據。
-
發表時間:2021年08月03日
太陽射電天文學的研究離不開射電望遠鏡的觀測,在不同波段以及不同的研究目的需要采用不同的射電望遠鏡。
-
發表時間:2021年05月21日
來自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等單位的研究人員,利用FAST望遠鏡開展的巡天觀測取得重要進展,新發現了201顆脈沖星。FAST是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的簡稱,被譽
-
發表時間:2021年05月17日
望遠鏡的口徑和靈敏度在不斷突破極限。那么人類都有哪些地基大型光學天文望遠鏡呢?
-
發表時間:2021年04月16日
深空天體攝影是天文攝影愛好者中的高級技法。它與大視野的星空攝影不同,一般需要用到中長焦的大口徑望遠鏡、大型的赤道儀、導星設備,需要長時間曝光拍攝天體后復雜的后期
-
發表時間:2021年04月15日
本節課需要一定的天文坐標系基礎知識和望遠鏡觀測經驗,適合剛接觸GOTO系統的進階愛好者。
-
發表時間:2021年04月14日
為了拍攝星空的相機能長時間的跟蹤天體,使天體不會在相片上變成線段,通常需要用到赤道儀。赤道儀能帶動望遠鏡和星空一起旋轉,抵消地球的自轉,成功跟蹤觀測目標。
-
發表時間:2021年04月14日
在眾多望遠鏡中,使用經緯儀的望遠鏡是最適合新手入門的。它采用的是水平與垂直的指向設計,與我們日常生活的觀察方式是一致的。
-
發表時間:2021年04月14日
對于星空攝影愛好者,赤道儀是一個常用的設備,而在赤道儀的范疇里,星野赤道儀是容易入門、適合新手使用的。
-
發表時間:2021年04月06日
郭守敬望遠鏡(LAMOST)8年巡天的數據集近日正式對國內天文學家和國際合作者發布。“郭守敬望遠鏡已經運行10年,發布的千萬光譜數據和不斷涌現的突破性研究成果,
-
發表時間:2021年03月17日
中微子望遠鏡就是一種可以測量來自宇宙深處、數量相當稀少的超高能中微子,并可以確定它們所對應的天體源方位的超大型探測裝置。為了避免其他信號的干擾,通常被安置在冰層
-
發表時間:2021年03月17日
該望遠鏡建設工作由中科院國家天文臺牽頭,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中科院長春光機所、福建光學股份有限公司和西藏自然科學博物館共同承擔。
-
發表時間:2021年03月03日
全球多方合作、人類有史以來最大的望遠鏡——平方公里陣列射電望遠鏡(SKA),將于2021年7月開始建設,預計2028年將建成10%的規模并投入觀測。
-
-
發表時間:2020年12月24日
12月22日,《自然》繼對影響2020年的科學事件進行盤點后,又預測了2021年最值得關注的科學事件。其中,新冠疫情和氣候變化仍是繞不開的話題。
-
發表時間:2020年12月24日
12月22日,《自然》繼對影響2020年的科學事件進行盤點后,又預測了2021年最值得關注的科學事件。其中,新冠疫情和氣候變化仍是繞不開的話題。
-
發表時間:2020年09月24日
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懷柔太陽觀測基地,坐落于環境優美的懷柔水庫北岸,距離北京市中心約60公里,是國際著名的太陽磁場觀測臺站之一。
-
發表時間:2020年09月22日
仰望星空,人類經歷了從只用眼睛觀測,到使用先進科學儀器的過程。觀測工具的大飛躍,讓我們不斷認識宇宙,感知無限的空間與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