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科學家,關于我國科學家的所有信息
-
發(fā)表時間:2022年11月17日
研究團隊還在三亞開展了大規(guī)模田間試驗,將野生玉米高蛋白基因THP9雜交導入我國推廣面積最大的玉米品種中,結果顯示雜交種籽粒的蛋白含量提高
-
發(fā)表時間:2022年11月17日
經過十年不懈努力,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chuàng)新中心和上海師范大學科研團隊合作,首次從野生玉米中成功克隆出高蛋白基因THP9,并通過雜交
-
發(fā)表時間:2022年11月06日
記者近日從山東大學了解到,山東大學聯合國內多所高校和科研院所,根據我國航天帶回的月球樣品特點和探月工程探測數據,成功繪制出比例尺為1:
-
發(fā)表時間:2022年11月04日
相干光源是方向性準直、能量高、單色性好的激光,一直以來,提高激光的輻射功率、追求更寬可調諧的頻譜,以及實現體積更小、成本更低的光源都
-
發(fā)表時間:2022年10月08日
新華社合肥10月7日電(記者徐海濤、戴威)土衛(wèi)二是太陽系中最可能存在生命的地外星球之一,近期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研究員郝記華等人研究發(fā)現,土
-
發(fā)表時間:2022年09月23日
23日,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生命學院劉坤祥教授領銜的植物氮素營養(yǎng)團隊的研究成果在《科學》在線發(fā)表。20世紀90年代,科學家已經可以在基因水平確
-
發(fā)表時間:2022年09月15日
我國嫦娥五號月球探測器于2020年12月著陸于月球正面風暴洋克里普地體的東北部地區(qū),隨后對著陸點附近的月表物質進行了采樣并成功月壤樣品帶回
-
發(fā)表時間:2022年09月14日
發(fā)現于嫦娥五號月球樣品的玄武巖碎屑中,是一種新的磷酸鹽礦物。
-
發(fā)表時間:2022年09月14日
發(fā)現于嫦娥五號月球樣品的玄武巖碎屑中,是一種新的磷酸鹽礦物 專家介紹,“嫦娥石”發(fā)現于嫦娥五號月球樣品的玄武巖碎屑中,是一種新的磷
-
發(fā)表時間:2022年08月15日
海山被譽為“海底大花園”,由于特殊的地理特征和水文條件,造就了獨特的生物群落和生態(tài)系統(tǒng),是多姿多彩的海洋生物聚集地,也是深海生物多樣
-
發(fā)表時間:2022年07月15日
近日,中科院古脊椎所劉俊研究員等在《生物學快報》報道了在中國首次發(fā)現真錢伯獸化石的相關研究成果,并對其是否存在毒腺進行了探討。研究團
-
發(fā)表時間:2022年07月15日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苑震生等與德國海德堡大學、奧地利因斯布魯克大學、意大利特倫托大學的相關研究人員合作,在超冷原子量子模擬
-
發(fā)表時間:2022年04月29日
日前,我國科學家獨創(chuàng)了一種二氧化碳轉化新路徑,通過電催化與生物合成相結合,成功以二氧化碳和水為原料合成了葡萄糖和脂肪酸,為人工和半人
-
發(fā)表時間:2022年04月22日
穗數、每穗粒數、粒重,這是決定水稻產量的三個核心要素。“該研究成功實現了水稻產量關鍵要素間負相關性的解除,為通過創(chuàng)制全新遺傳資源打破
-
發(fā)表時間:2022年04月15日
4月13日,《自然》雜志刊發(fā)干細胞領域重大突破——運用化學小分子實現細胞命運的重編程,即將人成體細胞轉變?yōu)楦杉毎H藗兿MS時獲得干細胞
-
發(fā)表時間:2022年04月13日
記者12日從北京量子信息科學研究院獲悉,北京量子信息科學研究院科研副院長、清華大學理學院物理系教授龍桂魯團隊與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教授陸
-
發(fā)表時間:2022年02月19日
央廣網合肥2月19日消息(記者汪稱)據安徽大學提供的信息,該校物理與光電工程學院張軍教授團隊與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侯義軍副研究員等合作,
-
發(fā)表時間:2022年02月15日
就瓊嘉崗超大型鋰礦的一些問題,《中國科學報》獨家專訪了科研團隊負責人、中科院礦產資源研究重點實驗室主任秦克章研究員。秦克章向《中國科
-
發(fā)表時間:2022年02月07日
這個發(fā)現意味著可以對量子臨界區(qū)的物理現象,如輸運系數隨溫度的變化規(guī)律,開展定量的量子模擬研究,為理解強相互作用費米體系的反常量子輸運
-
發(fā)表時間:2021年12月24日
我國科學家的一項最新研究,成功揭示了高等植物第四種RNA聚合酶的奧秘。24日,國際權威期刊《科學》雜志刊登了相關研究論文。
-
發(fā)表時間:2021年12月09日
近日,來自19個國家的21位協作組理事和多位表型組學領域的科學家,出席了國際人類表型組研究協作組(IHPC)在線召開的第三次理事會。
-
發(fā)表時間:2021年11月30日
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受天然珍珠母“磚-泥”層狀結構啟發(fā),近期該校俞書宏院士團隊研制出一種新型航天器外層防護材料——聚酰亞胺-納
-
發(fā)表時間:2021年11月30日
近日,中科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科研團隊基于“嫦娥四號”巡視器獲取的具有超高空間分辨率的影像與光譜數據,首次在月表原位識別出年齡在1個百萬
-
發(fā)表時間:2021年11月05日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李微雪教授團隊經過8年攻關,結合大數據與第一性原理,提出并建立納米催化劑生長動力學的一般性理論,為理性設計和篩選實際使用條件下穩(wěn)定、抗燒結納米催
-
發(fā)表時間:2021年10月27日
本研究對于未來探索細菌抗性基因的傳播擴散機制具有重要意義。
-
發(fā)表時間:2021年08月21日
這種高度可重復且可逆的斯格明子-磁泡和斯格明子-條紋疇的拓撲磁轉變,有望推動未來可靠、低能耗和高效率的拓撲自旋電子學器件的開發(fā)。
-
發(fā)表時間:2021年08月12日
豫鼠屬是一類具有豪豬型頭骨、松鼠型下頜的嚙齒動物,屬于嚙齒目梳趾鼠超科。
-
發(fā)表時間:2021年06月04日
基于吸收型量子存儲器實現量子中繼的原理示意圖。量子存儲器是量子中繼的核心器件,用于儲存光子糾纏態(tài),待相鄰存儲器糾纏成功后,再執(zhí)行下一步糾纏交換。周宗權認為,利用
-
發(fā)表時間:2021年05月18日
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高海拔宇宙線觀測站(LHAASO)”記錄到1400萬億電子伏特(1 4PeV)的伽馬光子,這是人類迄今觀測到的最高能量光子,有助于進一步解
-
發(fā)表時間:2021年05月10日
5月8日,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獲悉,來自該臺與西華師范大學等單位的研究人員,利用郭守鏡望遠鏡(LAMOST)和“蓋亞”衛(wèi)星(Gaia)數據,對位于銀河系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