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發表時間:2022年01月07日
“這個按鈕可以切換到到自動策略模式,系統會根據實時采集的土壤墑情數據選擇灌溉策略,比人工判斷更精細、更精準。黃三角農高區是我國第二個
-
發表時間:2021年12月28日
科技人員開展了不同類型鹽堿地治理利用以及生態治理關鍵技術的研發和示范應用工作,初步形成了一批適用技術。
-
發表時間:2021年11月24日
令研究團隊興奮的是,除了能降低土壤鹽分,鹽地堿蓬等“吃鹽植物”還能當蔬菜、做成飼料,甚至用于鹽堿地綠化。
-
發表時間:2021年11月15日
鹽脅迫是限制作物生長和生產力的主要環境因素之一,目前我國鹽堿地總面積達14 87億畝,占國土面積的10 3%。玉米是我國第一大作物,不耐鹽堿,挖掘鑒定玉米中耐鹽
-
發表時間:2021年11月09日
寧夏農林科學院農業資源與環境研究所和農作物研究所的尹志榮、柯英、王平等,針對寧夏灌區不同區域種植枸杞,設置細沙、粗沙不同覆蓋厚度試驗,以不覆蓋為對照,觀察、分析
-
發表時間:2021年10月20日
19日在長沙舉行的博鰲亞洲論壇經濟發展與安全論壇首屆大會分論壇上,袁隆平弟子、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研究員趙炳然表示,今年耐鹽堿雜交稻示范取得階段性進展。
-
發表時間:2021年08月17日
在黃河之濱的甘肅省靖遠縣,能從種糧連年歉收到種菜持續豐產,十里八鄉的農戶都豎起大拇指,說東灣鎮有個會種菜的俊后生——楊志嘯。
-
發表時間:2021年06月01日
雙王城生態經濟園區走出了一條標新立異的“雙王城路徑”。
-
發表時間:2021年04月22日
我國科技工作者花了幾十年時間,在濱海灘涂上篩選出一種耐鹽堿先鋒植物——鹽地堿蓬,已在我國內地鹽堿荒漠上種植獲得成功。“在重度鹽堿地和鹽堿荒漠上種植鹽地堿蓬,有一
-
發表時間:2021年03月31日
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多次表示,如果能在1億多畝有水稻種植潛力的鹽堿地上種植水稻,每年則有望增加養活8000多萬人口的糧食產量。
-
發表時間:2021年03月23日
在生態城建設中,一抹“綠色”是濃墨重彩的一筆。時光回到12年前,生態城三分之一是鹽堿荒灘、三分之一是廢棄鹽田、三分之一是污染水面,原有自然植被稀少,生態環境脆弱
-
發表時間:2020年12月31日
“海水稻”對中國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十分重要
-
發表時間:2020年11月03日
記者從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了解到,研究員王志春團隊研制出“脫堿3號”復合調理劑改良蘇打鹽堿土效果顯著。專家組認為,改良后的土壤不僅增加了產量,讓當
-
發表時間:2020年09月17日
記者15日從內蒙古自治區農牧廳獲悉,今年內蒙古安排專項資金2 48億元,對12 2萬畝鹽堿化耕地進行改良試點,探索可推廣、可復制的鹽堿地改良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