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團隊,關于研究團隊的所有信息
-
發表時間:2022年12月07日
(記者孫自法)在現生脊椎動物中,鳥類和部分有鱗類的頭骨演化出特有的可動性功能,這是鳥類演化成為多樣性最豐富的陸生脊椎動物的關鍵因素之一
-
發表時間:2022年10月31日
本項研究中,研究人員提出了“量子任意波形發生器”的概念,并利用量子糾纏這種神奇的量子力學現象,開發出了自由控制量子光脈沖波形的方法,
-
發表時間:2022年10月10日
《參考消息》日前刊登合眾國際社網站報道《新研究顯示,清醒時走神是自然現象,類似于大腦下線》。” 該研究團隊稱,由于大腦活動在持續且
-
發表時間:2022年09月20日
對這些數據進行外推之后,他們估算,僅生活在地表的螞蟻保守估計就有0 3億億只,地球上所有的螞蟻數量加起來則至少有約2億億只。它們能夠幫助
-
發表時間:2022年09月08日
記者獲悉,基于上述星地通信試驗系統,研究團隊在國內首次完成了Q V頻段星地信道傳播特性數據采集和測量,并已累計采集超過1400小時的Q V頻段
-
發表時間:2022年08月12日
研究人員表示,氣候模型預測可能普遍低估了1979—2021年間的北極放大效應,他們呼吁更詳盡地研究北極放大效應的機制,以及它們在氣候模型中的
-
發表時間:2022年07月04日
6月30日,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員王曉雪團隊首次利用造礁石珊瑚的無創侵染模型,解析了珊瑚病原菌——溶珊瑚弧菌突破珊瑚共生菌群屏障,引
-
發表時間:2022年07月04日
稀土元素是現代科技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北京高壓科學研究中心研究員丁陽帶領的國際研究團隊在高壓稀土金屬價態轉變研究領域獲重要進展。相關研
-
發表時間:2022年07月03日
北京雨燕,即普通雨燕北京亞種(Apusapuspekinensis),是全世界唯一以“北京”命名的野生候鳥。已有研究表明,每年4月,北京雨燕從非洲南部抵達北
-
發表時間:2022年04月22日
研究團隊發現,他們制備出的木質素聚氨酯泡沫經過一個太陽光照(輻射功率每平方米1000瓦特)后,表面溫度可達90℃,可在6分鐘內實現自身6倍以
-
發表時間:2022年04月21日
皇帝古神翼龍的藝術復原圖(圖源:BobNicholls)。該論文稱,人們已經知道翼龍擁有毛茸茸的皮毛,由稱為“密集纖維”的毛發狀纖維組成,但這些
-
發表時間:2022年04月20日
木星衛星“木衛二”被科學界認為是太陽系中最有可能存在地外生命的地方之一。研究團隊認為,如果這也是木衛二上雙脊的形成過程,那么它或許象
-
發表時間:2022年04月19日
4月15日,《中國科學報》從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以下簡稱南古所)獲悉,該所寒武紀大爆發研究團隊發現了華北地區一處距今約5 04億年的
-
發表時間:2022年04月08日
據《日本經濟新聞》近日報道,日本防衛醫科大學和大阪大學的聯合團隊在全基因組關聯分析的研究中發現,保持喝咖啡的習慣將有助于降低痛風發病
-
發表時間:2022年03月21日
以色列一項新研究發現,出生在空氣污染嚴重地區的新生兒體重過輕的風險會增加25%。研究團隊成員、希伯來大學流行病學家哈蓋·萊文對當地媒體表
-
發表時間:2022年03月03日
化石、基因和考古證據表明,在過去大約20萬年的時間里,智人多次離開非洲,在跨越歐亞大陸的遷移過程中,與尼安德特人和丹尼索瓦人等古人類也
-
發表時間:2022年02月18日
研究團隊發現,相比沒有在某個殺蟲劑中預暴露過的蚊子,更高比例的預暴露蚊子不會穿過一個經殺蟲劑處理的網來獲得食物。研究團隊還發現,預暴
-
發表時間:2022年02月16日
不同于人或動物,桑樹有兩套染色體基數。基于這樣一套技術,何寧佳團隊繪制出野生桑樹川桑的核型,14條染色體準確地分為七對,為桑樹的染色體
-
發表時間:2022年01月25日
研究團隊從自然界獲取靈感,創造了一個類似于控制液體流經管道速度的“閥門”,用以調節DNA一個區域到另一個區域的細胞過程的流動。
-
發表時間:2022年01月12日
開展人類表型組研究有一個很重要的目的,就是要發現基因—表型—環境之間以及宏觀—微觀表型之間的關聯尤其是強關聯及其背后的機制。首張“人
-
發表時間:2021年12月20日
研究團隊利用大數據與人工智能技術,分析了第一波新冠疫情期間(2020年上半年),全球145個國家和地區的8項主要疫情防控措施數據。處于疫情中后
-
發表時間:2021年03月31日
人們已經知道糖代謝中的胰島素敏感性存在晝夜節律,但這種晝夜節律的生理調控機制如何,一直未有明確答案。研究人員進一步發現,KO小鼠的SCNGABA神經元放電活動與
-
發表時間:2021年01月15日
1月13日,由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牽頭,聯合全球13個研究單位的20位科學家組成的國際研究團隊,發布了國際上第一份涵蓋2020整年的全球海洋環境(溫鹽)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