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發表時間:2021年10月29日
10月24日至11月7日,在長江上游珍稀特有魚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宜賓段,約30萬尾、共計6種長江上游珍稀特有魚類將被放流,其中包括5萬尾30厘米以上長江鱘。此次
-
發表時間:2021年10月21日
10月20日,由北京市生態環境保護宣傳中心主辦的環保科普云講座活動舉辦,講座邀請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副研究員、魚類專家趙亞輝,通過線上形式,為公眾科普北京魚類知
-
發表時間:2021年10月13日
年代地層學研究表明,亞洲肋鱗裂齒魚比此前在歐洲發現的肋鱗裂齒魚類早了200萬年。這個發現更新了人們對肋鱗裂齒魚科起源的認識和對三疊紀海洋生物復蘇的了解。
-
發表時間:2021年08月21日
作為草海龍雄性的身份標記,amhr2y基因可用于鑒定和區分幼魚性別,有助于草海龍種質資源保護。
-
發表時間:2021年08月20日
(王堅 曲朦)“是雄魚卻能懷孕”“吃肉卻不長牙齒”這些極其另類的生物學特征,使得海龍科魚類的演化機制成為一個超出科學圈的有趣話題。=
-
發表時間:2021年08月04日
近日,從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獲悉,該所科研人員在云南曲靖早泥盆世洛霍考夫期(大約4 19億年前)西山村組中發現的盔甲魚類三尖魚科一新屬種:劉氏鐮角
-
發表時間:2021年08月03日
經過對從云南曲靖出土化石的深入研究,我國古生物學家鑒別出一種距今4 19億年前的三尖魚類化石,并命名為劉氏鐮角魚,以紀念化石的發現者、我國古生物學家劉玉海。
-
發表時間:2021年08月03日
8月2日,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獲悉,該所研究人員在云南曲靖發現4 19億年前最古老的三尖魚類。該魚發現于大約4 19億年前的早泥盆世洛霍考夫
-
發表時間:2021年08月03日
古魚化石研究長期以來一直備受學界關注。三尖魚科是真盔甲魚目中比較特化的類群,對了解早泥盆世盔甲魚類的輻射演化與生態多樣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
發表時間:2021年05月11日
5月8日,淡水魚類南沙(南繁)育種中心首個生產車間正式投入使用并舉行出苗投產儀式。記者了解到,淡水魚類南沙(南繁)育種中心是廣州市南沙區漁業產業園重點建設項目,
-
發表時間:2021年05月10日
5月8日,淡水魚類南沙(南繁)育種中心(以下簡稱中心)首個生產車間正式投入使用。該車間首批出苗4000萬尾,年產各類魚苗6億尾。
-
發表時間:2021年04月20日
日本政府19日宣布,因被檢測出放射性物質超標,福島縣海域的黑鲉被禁止上市。今年2月,福島縣漁業協同組合聯合會在試驗打撈作業時就發現該縣黑鲉體內所含放射性物質超標
-
發表時間:2021年03月26日
3月25日,從云南省大理州南澗無量山保護區獲悉,由國內多個團隊聯合研究確定在云南無量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南澗段)發現了鯉形目條鰍科魚類一新種——川河云南鰍(Yu
-
發表時間:2021年02月26日
近日,《歷史生物學》(Historical Biology)在線發表了由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蓋志琨、朱敏,山東科技大學姜文瑜,曲靖師范學院施曉東、
-
發表時間:2020年12月19日
中國科研人員領銜團隊近日在國際專業期刊發表兩篇論文,分別介紹了在緬甸發現的德曼蟹屬淡水蟹和南鰍屬魚類的新種。
-
發表時間:2020年10月27日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徐光輝研究員近日在云南羅平發現世界上最古老的疣齒魚科魚類化石,命名為云南暴魚。
-
發表時間:2020年10月21日
(記者 孫自法)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中科院古脊椎所)21日發布消息說,該所徐光輝研究員最新在云南羅平發現世界上迄今所知最古老的疣齒魚科魚類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