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發表時間:2022年01月12日
數據表明:在2021年,全球海洋上層2000米吸收的熱量與2020年相比增加了14乘以10的21次方焦耳。
-
發表時間:2022年01月05日
演講內容中,既有嚴謹復雜的數學知識,也有對歷史上各階段頂尖科學家的致敬,吸引了不少網友關注、討論。
-
發表時間:2021年12月31日
兩個多小時的知識盛宴中,全國各地網友踴躍打卡,在評論區里討論演講中分享的前沿知識。
-
發表時間:2021年12月29日
12月29日至31日每晚19點到21點,“中國科學院2022跨年科學演講”將在“中科院物理所”抖音直播間開講。該活動由中科院科學傳播局主辦,中科院
-
發表時間:2021年12月27日
在這里,“千里馬”為何能競相奔騰?
-
發表時間:2021年12月23日
研究進一步認識了COVID-19肺損傷的關鍵細胞和分子機制,建立了肺衰老與COVID-19損傷的科學聯系,為提高重癥和危重癥診治水平提供了科學依據。
-
發表時間:2021年12月23日
二者均屬塊菌屬組,即狹義的“白塊菌”,具有一定的食用和經濟價值。相關成果發表于《植物分類》。
-
發表時間:2021年12月15日
開發高聚合活性、高共聚能力的烯烴聚合催化劑,制備聚烯烴彈性體材料,是推動我國高端聚烯烴行業進入新階段的必由之路。
-
發表時間:2021年11月22日
張宇帶領的圖計算團隊經過長年深入研究,在圖計算加速器和圖計算系統軟件的多個關鍵技術上取得突破。
-
發表時間:2021年11月19日
近日,中科院上海硅酸鹽研究所研究員吳成鐵團隊提出微生物催化活性礦物誘導成骨的構想,并利用微生物催化作用構建生物陶瓷支架表面微納米結構用于骨組織再生。
-
發表時間:2021年11月11日
線粒體是細胞的能量工廠,破壞腫瘤細胞中的線粒體是抗腫瘤治療的新策略。研究人員將葉酸、上轉換顆粒、光致產酸分子通過“一鍋法”負載于金屬有機框架中,形成FMUP顆粒
-
發表時間:2021年11月10日
深層頁巖氣井埋深更大(3500~5000米)、地層溫壓更高,儲層改造面臨一系列挑戰。深部頁巖儲層力學特性表征是重要的基礎性工作,但尚缺乏系統深入的研究。
-
發表時間:2021年11月10日
凱勒流形上常標量曲率度量的存在性,是過去60多年來幾何研究中的核心問題之一。穩定性猜想限制在凱勒—愛因斯坦度量時稱為丘成桐猜想,由著名數學家丘成桐提出,并由陳秀
-
發表時間:2021年11月01日
南極、北極、青藏高原,被稱為地球的“三極”。此次中科院共有包括青藏高原所、生態環境研究中心、西北研究院、地質地球所、沈陽自動化所在內的5家單位的5名科研人員參與
-
發表時間:2021年10月20日
研究證明,嫦娥五號月球樣品為一類新的月海玄武巖,月球最“年輕”玄武巖年齡為20億年,比以往月球樣品限定的巖漿活動時間延長了約8億年
-
發表時間:2021年10月08日
新存儲既是新型數據中心的基座、也是“無形”新型數據要素的“有形”載體。
-
發表時間:2021年09月18日
9月7日,在西藏日喀則市一處山體,中科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客座教授李渝生(左二)和年輕的科考隊員分析地質災害問題。青藏高原和喜馬拉雅山脈是我國地震、泥石流、崩
-
發表時間:2021年09月17日
9月初,北京中關村。初秋的陽光灑進一間小會議室,這位領域內的大專家剛剛用1小時完成科普試講,正在接受8位不同學科背景的同行們“挑剔”,并等待最后評議結果。
-
發表時間:2021年09月15日
本次論壇由北京市科學技術協會、中國科學院科學傳播局聯合主辦,北京科普發展與研究中心、北京科學教育館協會、中國科學院智能科學與技術科普聯盟承辦。
-
發表時間:2021年09月08日
8日,記者從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獲悉,該單位科研團隊培育出了高產、優質的雜交海帶“中寶1號”。據介紹,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海藻種質庫團隊自2008年開始與大連海
-
發表時間:2021年09月07日
(記者 胡耀杰)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7日發布消息稱,近日,農業農村部公布了2021年審定通過的水產新品種,由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海藻種質庫團隊和大連海寶漁業有限
-
發表時間:2021年08月31日
專家表示,上述發現強調了土壤磷有效性對凍土碳循環的關鍵調控作用,拓展了學術界對凍土融化背景下生態系統碳—氮—磷交互作用的認識。
-
發表時間:2021年08月20日
8月19日,河北省“萬企轉型”工業企業巡診活動——“唐山行”在北京中科智匯工場、河北省工信廳、唐山市工信廳等15個會場線上線下同步舉行。河北省工業和信息化廳副廳
-
發表時間:2021年08月09日
近日,中科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以下簡稱東北地理所)連續與吉林白城、黑龍江綏化及海倫市簽署《共同實施“黑土糧倉”科技會戰合作協議》。
-
發表時間:2021年06月21日
近日,陜西延長石油(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組織專家,在山西太原對其與中國科學院山西煤炭化學研究所合作的項目“合成氣合成異丁醇技術研究開發”進行驗收。該項目由山西煤化
-
發表時間:2021年06月09日
研究團隊還首次對足跡化石造跡者做出可靠推斷,認為造跡者極有可能是復齒湖翼龍,也為億萬年前翼龍的群居生活方式提供了直接證據。
-
發表時間:2021年06月08日
烏爾禾翼龍足跡(新種)可能的行跡,紅色代表三個方向可能行跡。李陽稱,從足跡的大小和形態學特征分析,新發現的足跡化石區別于現有的喙嘴龍足跡科和阿加迪爾足跡科,而與
-
發表時間:2021年05月28日
科學體驗區可體驗體感互動、腦活動檢測儀、智能垃圾分類、手勢識別等項目,沉浸式感受智能科學魅力。這次公眾科學日期間,中科院凝聚全院力量開展形式多樣的科普活動,滿足
-
發表時間:2021年05月26日
打破油氣勘探裝備國外壟斷,開發小型化、便攜式、低成本的“節點地震儀”,是李學良多年的心愿。2017年,李學良帶領團隊創立了國勘數字地球(北京)科技公司(以下簡稱
-
發表時間:2021年05月24日
5月22日,在中科院物理研究所舉行的公眾科學日活動現場,范桁研究員在介紹超導量子計算云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