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發表時間:2022年01月12日
“天津最近天氣冷,醫護人員喝一口熱的臘八粥,就暖和了!”
-
發表時間:2021年12月22日
“下山坡陡,泥路難走,一畝地產5千多斤臍橙,她們要挑多少趟……”鄧秀新感嘆地說。如今,果園肥水一體化技術在四川、重慶、廣西等地大范圍推
-
發表時間:2021年11月05日
(通訊員 連世勇 本網記者 黃雨昕)“在黨建引領下,我們通過生態養殖立村、特色旅游富村、文明創建興村、科學黨建強村,村集體經濟不斷壯大,實現由貧困村到富裕村的蛻
-
發表時間:2021年08月25日
創新一號、“神七”伴星、“悟空”號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墨子號”量子衛星、試驗六號衛星、北斗三號衛星……一個個衛星項目被篆刻在中國航天的史冊上。2015年12月
-
發表時間:2021年06月16日
屆時如果天氣晴好,公眾面向西北方低空,憑借肉眼就可欣賞到明亮金星與蛾眉彎月近距離相依相伴的浪漫一幕。
-
發表時間:2021年06月11日
“華龍一號”的研發集結了國內17家高校、科研院所的力量,帶動上下游產業鏈5000多家企業,共同實現了411臺核心裝備的國產化,首堆工程國產化率達到88%,實現了
-
發表時間:2021年05月27日
主辦單位綜合推薦情況,對候選人進行專家遴選,確定10位2021年北京“最美科技工作者”,同時作為2021年全國“最美科技工作者”候選人。
-
發表時間:2021年04月08日
余家華展示巡護中他們拆除的盜獵者放置的鋼絲套繩。保護站的照片墻上有一張顧偉龍的工作照,照片上他和幾個年輕人身穿迷彩衣,聚在一起,他們臉上的笑容代替了巡護工作帶來
-
發表時間:2021年02月08日
2月4日,國際期刊《細胞》發表了一項罕有的聯盟研究成果:40多個中國科學家團隊通過數據的合作共享,對新冠病毒進行了疫情以來最徹底的“大起底”,多項結論刷新人類既
-
發表時間:2020年12月30日
何為“美”?在郝吉明看來可以有多種理解,但作為一名科技工作者,他表示,“美”首先是體現在家國情懷上,要有著為國家的重大需求、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做研究工作的精神
-
發表時間:2020年12月30日
在科研方面,我們需要實踐很多東西,這不是一個人、一個團隊能做下來的,只有團結所有西藏科技工作者去努力和探討,才能把技術落地,使老百姓享受到醫學研究成果。
-
發表時間:2020年12月30日
李玉院士目前從事的領域為菌物科學工程,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和蘑菇打交道,是種蘑菇的。”據他介紹,菌物實際是大范疇,蘑菇是其中有代表性的類群。
-
發表時間:2020年12月30日
光明網記者采訪本屆“最美科技工作者”得主之一,武漢大學中南醫院院長王行環。
-
發表時間:2020年12月30日
光明網記者采訪本屆“最美科技工作者”得主之一,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主任醫師仝小林。
-
發表時間:2020年12月29日
在科研方面,我們需要實踐很多東西,這不是一個人、一個團隊能做下來的,只有團結所有西藏科技工作者去努力和探討,才能把技術落地,使老百姓享受到醫學研究成果。
-
發表時間:2020年12月29日
何為“美”?在郝吉明看來可以有多種理解,但作為一名科技工作者,他表示,“美”首先是體現在家國情懷上,要有著為國家的重大需求、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做研究工作的精神
-
發表時間:2020年12月29日
李玉院士目前從事的領域為菌物科學工程,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和蘑菇打交道,是種蘑菇的。”據他介紹,菌物實際是大范疇,蘑菇是其中有代表性的類群。
-
發表時間:2020年12月29日
光明網記者采訪本屆“最美科技工作者”得主之一,武漢大學中南醫院院長王行環。
-
發表時間:2020年12月29日
中宣部 中國科協等6部門發布2020年“最美科技工作者”先進事跡 光明日報北京12月28日電(記者詹媛)為激勵廣大科技工作者為建設世界科技強國、推進國家現代化
-
發表時間:2020年05月20日
哪有什么英雄,不過是每一個平凡的人挺身而出。新冠肺炎疫情以來,無數個身影逆行向前。我們看不清您的容貌,卻從堅定的背影中讀懂:有一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