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延險騙保頻發 “亡羊”難“補牢”中小險企為何難以割舍航延險?

        北京商報 2020-06-12 11:09:27

        5年近900次飛機延誤,涉嫌累計騙取保險理賠金300余萬元,近日一則關于某女子利用航班延誤實施騙保的案件引發關注,而作為“作案工具”的航延險也被再次推上風口浪尖。事實上,近年來,航延險騙保的情況并不鮮見,市場關于航延險存在的必要性及是否具有濃厚的博彩性質等爭論不絕于耳,同時,保險公司風控不嚴等問題也浮出水面。而在這背后,不能忽視的還有中小險企在整體綜合成本率高企的背景下,發展航延險話語權不足,“亡羊”難“補牢”的現狀。

        航延險,博彩?

        “航班延誤,發家致富”似乎已被很多人演繹成現實。近日,南京市公安局公布的一起航延險詐騙案引發關注。相關內容顯示,自2015年至今,某女子遇上近900次航班延誤,并累計獲得理賠金超過300萬元,但據調查,上述大額理賠金是通過購票虛構行程,然后利用航班延誤騙取的。

        航延險即航班延誤險,從當前市場情況來看,一個航班可同時投保多家保險公司的航延險。而通過刻意重復投保的行為,一次延誤獲賠或可達千元以上,甚至超過機票本身的金額,由此也在近年來吸引多位騙保者和團隊作案。

        騙保事件頻發的同時,市場對于航班延誤這一概率現象是否真的需要保險保障,以及航延險是否屬于博彩性質的險種也產生了爭議。對此,北京十一貝科技有限公司CEO楊威認為,保險需要受益人對保險標的具有可保利益,如果脫離了這個原則,就變成了博彩性質。航延險誕生的初衷是補償被保險人因航班延誤導致的經濟損失,比如因為延誤導致的額外餐飲及住宿費用,如果購買航延險的人本身沒有乘機行為,就不存在因延誤導致的經濟損失,對保險標的不具備可保利益。

        一位不愿具名的行業研究員也表示,嚴格來說,任何保險產品都有一定的博彩性質,即在核算保費收入、成本、賠付等多項數據之后,通過概率的方式來實現收益。但其核心還是在為被保險人提供風險保障的功能。就航延險而言,當航班延誤出現時,對于乘客可能在出行費用、工作成本方面的提升也確實起到了一定的保障作用。

        風控不嚴+信息孤島

        博彩性質爭議之外,這場“航延險理賠致富”的騙局也引發了業內更深的思考,比如航延險騙保頻發真的只是羊毛黨的責任嗎?對此,北京某財險公司負責人指出,航延險騙保事件的多發,部分也與保險公司自身風控不嚴有關,例如核保理賠時未能真正了解被保險人乘坐航班的情況。同時,保險公司與航空公司,以及保險公司之間沒有打通信息共享,也為眾多騙保者在類似事件中繼續獲益提供便利。

        一位保險資深從業人士直言,雖然各家保險公司都會根據自身核算的情況進行保險條例的設立,細節有所不同,但一般而言,只要提前24小時購買航延險,后續出現延誤情況,都可以正常賠付。而且部分保險公司根據系統內數據自動識別航班延誤情況,發生約定的保險事故時自動進行理賠。也就導致了少數能了解到航班延誤的內部信息,以及熟悉航延險賠付流程的人鉆了空子。

        “其實部分保險公司在出險后也并不會專門針對機票使用的情況進行核對,也就是說,被保險人是否真正乘坐了航班,航班延誤是否確實對被保險人造成了損失的情況,有時保險公司并不知情,而這背后也體現了部分機構風控不嚴的情況。”上述從業人士補充道。

        蘇寧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陳嘉寧也認為,保險公司想要核對保單的情況,其實只要與航空公司信息共享即可,若了解到被保險人并未乘坐相關航班,即可進行進一步的調查和追蹤。當然,想要與航空公司實現信息共享,也需要更多的人力和物力成本。

        同時,保險公司之間也亟須打破信息孤島。滬上某財險公司人士指出,同一航班被保險人可以在多家保險公司進行密集投保,甚至多達幾十份,導致一旦出現延誤,累計理賠金額較大,也誘使部分個人或團隊薅羊毛。如果保險公司與保險公司之間能實現信息共享,或在產品設計之初,加入防范類似情況發生的條例,作案人無利可圖,騙保事件也就不攻自破。

        難割舍的航延險

        航延險騙保屢見不鮮,已有保險公司開始逐步縮減獨立銷售航延險的方式,轉向搭售其他險種進行組合產品銷售,但仍有部分中小險企始終難以割舍航延險。究其背后原因,經營門檻相對較低,且在獲客方面具有一定優勢,或是部分中小險企依舊堅定持有航延險的原因之一。

        有保險公司內部人士指出,航延險多通過保險公司官方渠道和第三方理財平臺進行銷售,部分航空聯名信用卡也可以免費獲取,保單金額較小,初期也不需要太過龐大的代理人隊伍進行面談推銷,對中小型險企的開展要求相對友好,也便于獲客。

        不過,低門檻的背后,負面影響也浮出水面。中國社科院保險與經濟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向楠表示,經營航延險的門檻低,但經營好很不容易。產品同質化很嚴重,因此中小險企面臨渠道上的劣勢。同時,航延險的精算定價需要較高的數據庫和計算投入,且市場變化較快,中小險企的單位成本也較高。作為一個細分的險種,其經營難度明顯小于企財險、信用保證保險等其他非車險,但是提升保費收入的作用也小。

        “據我個人了解,目前行業經營航延險的綜合成本率大概在90%以上,換句話說,還是有的賺。從財險公司的角度來看,目前中小主體經營車險的綜合成本率基本是超過100%的,其他業務同樣盈利困難,在這種背景下,航延險還是能帶來一定收益的,為什么不做呢?”北京某財險公司非車險業務負責人感嘆道。

        一組同業交流數據顯示,截至4月底,今年以來,全國各地區產險公司的平均綜合成本率高達98.98%,在納入統計的36個省、市及自治區中,7個地區的綜合成本率超過100%。因此,可以實現盈利的險種對于保險公司,尤其是中小險企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此外,滬上一位市場分析人士還表示,互聯網保險產品有限,而航延險利潤相對較高且便于操作,自此前某互聯網平臺被曝出高額手續費之后,部分同類平臺也采取類似收費方式,導致中小險企更加依賴互聯網平臺引流,被迫發展航延險,從“走量”的方向彌補“單價”的缺失。

        而讓中小險企選擇在航延險“走量”上發力的還不止這一原因。據業內人士介紹,中小險企在與航空公司的對接過程中同樣處于弱勢。“我們和某個航空公司做對接,從去年底一直排到現在,也沒有對接上。”某中小險企內部人士向北京商報記者透露。雖然一家公司的情況并不具有行業代表性,但從當前來看,中小險企經營和發展航延險業務確實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孟凡霞劉宇陽)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最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