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季度經濟負增長6.8% 明年一定會更好

        央視網 2020-04-22 14:29:04

        4月17日,國家統計局發布了今年一季度GDP數據。一季度國內生產總值206504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下降6.8%,出現多年來的首次負增長。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對我國經濟運行造成了較大影響,我們該如何看待一季度-6.8%的增長?實體經濟和資本市場未來走向如何?

        如是金融研究院院長、首席經濟學家管清友認為,負增長6.8%如實反映了疫情對國內經濟運行的影響,全年經濟底部已經確認,最壞的時期已經過去。數據公布后,宏觀政策和企業都可以輕裝上陣,政策操作空間、節奏將更加明確,企業紓困、民生救助將是未來宏觀政策的著力點。當下,企業和個人都應該保持底線思維,放低預期,保證現金流和基本收益率。中國經濟韌性還在,保持樂觀,明年一定會更好。

        今年的經濟底部已確認 最壞的時期過去了

        央視網記者:如何看待一季度經濟負增長6.8%?

        管清友:

        一季度增長-6.8%,從數據上看已基本確定是全年底部。3月份數據已經從環比上出現反彈,未來二季度的數據肯定會比一季度好。

        -6.8%是實事求是的數據,一方面反映了疫情對經濟運行的實際沖擊,提示對于經濟大幅下降必須高度重視,要支持企業紓困、刺激消費,用改革釋放活力。另一方面,明確了疫情的沖擊,宏觀政策、企業就都可以輕裝上陣,明確政策操作的空間、力度、節奏,穩就業,穩住基本盤。

        當然也必須注意到,統計數據反映了基本情況,也存在“幸存者偏差”。在很多領域、很多行業,實際沖擊更為嚴重,企業自救不可或缺。在目前國內宏觀政策的空間下,下決心從要素改革入手,激發新一輪的增長活力,已經十分緊迫。

        客觀來說,中國經濟增長的空間和韌性很大很強,只要我們思路正確、舉措得當,中國一定是全球主要經濟體中復蘇最快、恢復最好的。從長期看,中國經濟的增長潛力仍然很大,這在全球大經濟體中絕無僅有。

        央視網記者:全球疫情蔓延還會對中國經濟造成哪些影響?今年最壞的時期已經過去了嗎?

        管清友:

        全球疫情蔓延未來還會在交通航運、國際貿易等方面造成沖擊。疫情防控需要全球協同合作、共同努力。我們自己也要有長期應對疫情影響的思想準備。可以這樣說,當前世界正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經濟之外,我們要對后續世界經濟秩序、政治秩序的變動做到心中有數。

        這次疫情最大的沖擊——經濟大停擺時期已經過去。目前中國已經開始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復工復產,雖然后續的連鎖反應影響還在,但都會在預期之內。

        我個人認為,今年最壞的時期已經過去。雖然因為疫情可能會有一大批企業被淘汰,這很殘酷,但危中有機,同時也會誕生更多的新業態、新商業模式、新技術,而且應對危機的過程也是補短板、促改革的機會。現在更容易對深化改革形成共識,加快尋找經濟發展新動能,釋放新的改革紅利。

        2020年會是一個資產大年 有許多結構性機會

        央視網記者:您對今年資本市場怎么看?

        管清友:

        一季度經濟數據和上市公司一季報都已經陸續出爐,對資本市場總體來說算是一種利空出盡。

        我個人很看好今年的市場。因為上半年整體肯定是在一個底部區域,隨著上市公司一季報的陸續公布,疫情對企業的沖擊也逐步清晰,預期明確,輕裝上陣,從資本市場的角度看,2020年會是一個資產大年。

        今年的宏觀政策都比較克制,不會出現大水漫灌,不會出現超預期寬松,所以股市也不會出現像2015年那樣整體的指數大幅上漲,但會有很多結構性機會。今年主要要看板塊和個股,不是看整體指數。很多板塊受疫情短期沖擊很大,震蕩之后,價格和估值更匹配,性價比較高的資產有了更多買入的機會。

        在這個時候,業績相對比較穩定的龍頭企業抗風險能力就會凸顯出來,“強者恒強”的龍頭效應還會延續。還有很多受疫情沖擊明顯的消費類板塊,業績短期下滑比較厲害,但性價比會提升,未來也有增長空間,都是可以買入的機會。科技股的機會,主要還是要看是否有自主核心技術,兩端產業鏈附加值較低的企業抗風險能力才會高,這就需要投資者深入分析辨別。

        央視網記者:您如何評估這次疫情對實體經濟產業鏈的影響?

        管清友:

        疫情影響之下的全球產業鏈重構是肯定的,只是現在還不能確定它的烈度有多大。

        我有一個推演猜想,拉長周期看,全球化的狀態可以分為三個周期。第一個周期是1945—1991年,二戰結束以后到蘇聯解體,這個階段是東西方兩大陣營、兩大平行市場形成時期。第二個周期是1991—2016年,全球化擴張,全球統一市場逐漸形成,中國逐步融入世界,成為世界工廠,很多國家包括中國都受益于全球化而得到快速發展。第三個周期從2016年開始,以特朗普當選美國總統為節點,逆全球化程度加深,或者說半全球化、區域化更明顯,世界各國之間的經濟聯系不會隔斷,但總體比原來弱了很多。

        如果按此推算,從2016年算起,未來這樣的狀態還要持續幾十年。如果推演成真,將會是個很令人遺憾的場景。中國也必須學會面對新的經濟秩序,重新思考未來的發展戰略走向。

        企業紓困和民生救助將是未來政策著力點

        央視網記者:您對未來宏觀政策有何預期?

        管清友:

        今年宏觀政策應該聚焦于企業紓困和民生救助。為企業紓困,不能光有數量工具,更要有價格工具。如果只是在中央銀行和金融機構之間降息,很有可能形成金融空轉,所以,需要直接降貸款利率,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在企業紓困的問題上,金融機構需要對中小企業讓利,并在這個過程中逐步實現利率市場化。只有讓千千萬萬的中小企業盡可能地活下來,才可能解決就業問題,穩住基本盤。

        關于民生救助,重點是防止出現人道主義危機,要提高對失業和困難群體的救助補貼。比如消費券發放就很好,基于我們的基本國情,有針對性地對低收入群體、困難群體、失業群體發放。

        央視網記者:當下經濟通脹和通縮哪種風險更大?個人該如何應對各種風險?

        管清友:

        現在是兩種狀態都存在:從CPI看是通貨膨脹,從PPI看是通貨緊縮。所以現在經濟是陷入了一個非典型意義上的滯漲狀態,情況比較復雜。但我們不妨跳出西方教科書的框架,回歸傳統中國式智慧——大災大疫之年,輕徭薄賦,休養生息。

        對普通人來說,緊衣縮食、減少不必要的開支是必須的,這是被動式的應對。再者,盡可能持有受通脹或通縮影響比較小的資產,比如通縮時持有貨幣,通脹時持有資產。至于持有多長時間,就需要投資者自身加強學習,對現狀有個基本認識和判斷。

        投資風險很大,尤其在目前情況比較復雜的時期,對個人和家庭來說,最重要的就是穩住現金流。普通人要降低收益預期,比如投資一些穩健的銀行理財產品就可以了。我們要有底線思維,要不斷提升認知能力、專業水平,有自己的核心競爭力。現在悲觀沒有意義,明年一定會更好。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最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