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區塊鏈平臺是什么?能發揮哪些作用?

        科技日報 2020-06-10 10:05:21

        在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上,最高人民法院院長周強作2020年最高人民法院工作報告時提到,要推動大數據、區塊鏈等技術深度應用,建成全國司法區塊鏈平臺,為法官辦案、群眾訴訟提供智能輔助。

        司法區塊鏈平臺是什么?能發揮哪些作用?

        構建安全可信的司法環境

        區塊鏈作為收集、固定和防篡改數據的技術手段應用于電子數據早已得到官方認可。2018年9月,最高人民法院發布《關于互聯網法院審理案件若干問題的規定》指出,當事人提交的電子數據,通過電子簽名、可信時間戳、哈希值校驗、區塊鏈等證據收集、固定和防篡改的技術手段或者通過電子取證存證平臺認證,能夠證明其真實性的,互聯網法院應當確認。

        這為區塊鏈與司法攜手埋下伏筆。北京華宇軟件股份公司為全國司法區塊鏈平臺提供技術服務,該公司產品與解決方案經理吳瑤告訴科技日報記者,司法區塊鏈平臺利用區塊鏈去中心化、多方共識、防篡改、可追溯等技術特性,提供在法律業務相關活動場景下的區塊鏈可信服務。

        自2019年2月15日《區塊鏈信息服務管理規定》正式實施以來,國家網信辦已發布2批次共506個境內區塊鏈信息服務名稱及備案編號。2020年4月,第三批共224個境內區塊鏈信息服務名稱及備案編號發布,人民法院司法區塊鏈榜上有名。

        “與一般的區塊鏈應用場景不同,司法鏈更關注數據的真實性、合法性、關聯性,以及全流程可追溯,并由此建立安全可信的司法環境。”吳瑤說。

        有了司法區塊鏈,訴訟、審判、執行及管理等環節的數據存證、變更都會留痕。“以往,各個環節的留痕是相對獨立、互不關聯的,使用區塊鏈技術后,數據統一上鏈,不同環節和系統得以打通,進而實現全流程的數據聯通,有利于促進跨部門協作辦公,并增加各部門之間的互信程度。”吳瑤表示,這有利于提高司法效率,降低數據關聯成本,實現規范化監管。同時,給當事人提供了核驗入口,加強了法院與當事人之間的可信關系。

        吳瑤表示,通過數據存驗、身份認證、數據確權和智能合約,司法程序會更加高效、透明、可信。“而且,司法區塊鏈上的數據都是加密數據,可以確保數據安全可靠。”

        下一步推動應用落地

        據悉,最高人民法院信息中心已牽頭制定《司法區塊鏈技術要求》《司法區塊鏈管理規范》,指導規范全國法院數據上鏈。

        截至2020年5月,全國人民法院司法區塊鏈已建立32個節點,上鏈業務貫穿互聯網和專網。互聯網方面,已實現網上立案、電子送達、證據交換與質證等訴訟服務1265萬條數據上鏈。專網方面,電子卷宗、電子檔案、證據材料、執行失信信息等上鏈業務數據量達4億多條。

        吳瑤告訴科技日報記者,司法區塊鏈“骨架”已基本搭好,接下來的主要任務是添加“血肉”,即讓司法區塊鏈落地,與法院的具體業務深度融合。“只有底層鏈和上層業務深度融合,才能真正發揮司法區塊鏈的作用,解決行業中的痛點。”吳瑤說。

        此前,最高人民法院信息中心數據管理處處長陳寶貴表示,司法區塊鏈有三大應用場景:一是服務司法管理,全流程辦案材料防篡改、材料流轉全過程監督、執行案款監督、數據操作歷史追溯;二是服務審判執行,訴訟辦案執行全流程提速、金融糾紛審判執行、知識產權審判執行、服務合同審判執行;三是服務人民群眾,公證書、鑒定書、調解協議、法院文書核驗,服務合同自動執行。

        據悉,最高人民法院已規劃了十多種具體應用場景,同時鼓勵鏈上的法院積極主動參與應用場景探索。

        2019年4月,吉林省高級人民法院成為人民法院司法區塊鏈首批上鏈試點法院之一。一年多來,該法院將訴訟過程中的檔案、用戶行為、音視頻等數據上傳至鏈上,并逐漸摸索出9種可能的應用場景,其中一些初見成效。

        “比如,基于區塊鏈技術的智能審執銜接系統,可以減少維權成本,避免重復勞動,提高辦案效率。”吉林省高級人民法院技術處處長張立華告訴科技日報記者,此外,金融案件互聯網辦案平臺支持從區塊鏈上自動獲取訴訟材料,企業可以手動批量起訴或自動批量起訴,可一次性起訴200起金融案件。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最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