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熨平”了貧困戶致富的“褶皺”

        科技日報 2020-09-16 15:51:02

        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督戰未摘帽貧困縣

        從山腳下出發到達6.8公里之外、海拔2100米的山上,吉補次哈需要開車一個多小時,期間經歷無數急轉彎,但是他卻拒絕將普格縣旺吉旺種植合作社搬到山下。

        吉補次哈的固執是有理由的,因為山頂上晝夜溫差大,特別適合水果的生長。

        固守山頂,吉補次哈的致富之路并不孤單。得益于科技特派員的幫助,他種起魔芋、黃精、半夏得心應手,而果木新品種的引入更提高了利潤率,并解決了50名貧困建檔立卡戶的務工問題。

        脫貧攻堅,需要政府引導下的市場力量,這是四川涼山各地的共識。在采訪中,科技日報記者注意到,在實踐中,該州各地“八仙過海,各顯神通”,探索出不同的扶貧模式,但有一點共性是鮮明的——科技角色越來越受到重視。

        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銜接,科技成重要角色

        一口咬下去,紅彤彤的“5G蘋果”酸甜可口,好吃極了。在越西縣現代農業產業園,人們利用最新的5G+物聯網技術對果園土壤、氣象、蟲害等實施24小時監控,同時,手機遠程操控滴灌等設備進行澆水、施肥,一系列操作成就了當地人眼中的“5G蘋果”。

        “5G蘋果”也是脫貧蘋果。該園區直接受益貧困戶4133戶18532人,可實現年人均增收1000元左右。

        “坐在家里,賺遍全國。”放在以前,喜德縣基打村村民連想也不敢想,包村干部阿苦伍沙莫到來后,將鄉親們聞所未聞的“互聯網+”引入當地,這使得全村20萬斤烏洋芋的銷路不愁。

        “以前,想要將這些質優、味美、營養豐富的農產品運出去,全靠大家背和擔?,F在,神奇的網絡給大家解了圍?!卑⒖辔樯衬嬖V記者,以前的偏遠農產品“躲在深山無人識”,現在成了電商平臺上的熱門。老百姓不出遠門就能將特色農產品送到全國各地。

        科技元素的植入,加快了脫貧攻堅的進程。在全民脫貧即將實現的歷史性時刻,更多的人正在思考:鞏固脫貧成果,實現鄉村振興,謀求可持續發展,我們應該怎么辦?

        “寫好脫貧攻堅的下半篇文章,產業發展與鄉村振興是兩個重要方面。”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采訪時,普格縣委常委、縣委宣傳部部長郭呂剛表示:“從現在開始,我們就要提前謀劃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的銜接工作。”

        他認為,寫好下半篇文章的根本是解決可持續發展難題,而科技將扮演重要角色。

        涼山摘帽有“法寶”,振興尚需“送一程”

        在喜德縣小山村,何定洪曾說了一句“大話”:“以前我給別人打工,現在我自己要當老板。”如今,大話落地,成了實話。

        改變在四年前,這里創辦了四川省第一個“農民夜?!保r民點菜,教師下廚的“菜單式”教學模式發揮了農戶的主體作用。農民需要什么,夜校就教什么——通過夜校,貧困戶了解扶貧政策,掌握農業技術,越來越多的何定洪走上了致富路。

        黨委領導、政府引導、社會參與、群眾主體,是當下涼山州全面完成最后7個貧困縣摘帽、17.8萬貧困群眾脫貧任務的重要法寶。

        大涼山深處的普格縣文倡村,一排排的大棚里面,農戶們正忙著制作菌棒、種植菌種,這里是“80后”何顯芬夫婦的創業舞臺——東方菌業家庭農場。從第一年虧損5萬到三年后年盈利25萬,這對返鄉創業夫妻歷經磨難,最終玩轉高科技在窮山溝里闖出了名堂。

        從飛機上看涼山,那一片片層巒疊嶂的大山像一個個褶皺,擋住了貧困戶的出路。而現在,科技將“熨平”這些褶皺,改變一批人的命運。

        喜德縣新聯村高云早年做家電生意,后來經營超市,是當地遠近聞名的能人。賺了錢之后,他總覺得該給鄉親們做點什么。種植大棚樹椒致富的念頭,不僅僅是靈光一閃。他將想法落地,又請來了“左膀右臂”——有了“老農技”楊躍輝的輔佐,還得了什邡市農業局技術員余明軍等援彝干部的“真傳”。

        科技不僅好看,更好用。如何用,這里面有學問。何顯芬、高云等致富能人,活學活用高科技,最終帶動一批扶貧戶走上了致富路。

        從“刀耕火種”一步跨入現代農業,從貧困跨到小康,面對未來,涼山群眾還需更多“扶上馬,送一程”。

        這種扶與送,是人才相助,是項目支持,是政策落地,更是科技助力。他們的努力,它們的協力,必將實現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的無縫銜接。

        (記者 王延斌 盛 利 林莉君)

        關鍵詞: 褶皺 貧困戶 科技特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最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