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專家:北京中醫藥大學東方醫院心內科 謝連娣、吳正波
高血壓,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十分普遍,一般可見頭暈、肢體麻木、夜尿增多、心悸、胸悶、乏力等癥狀,許多患者服用降壓藥后相關癥狀可明顯緩解。但也有相當一部分高血壓患者沒有任何癥狀,這引申出一個奇怪的問題,高血壓需要降壓嗎?為了幫大家解惑,下面分別從血壓的本質、高血壓的危害以及控制血壓的必要性這三方面解答這個問題。1、人的血壓如何形成
血壓是一項基本生命體征,是判斷一個人健康狀態的最基本指標。血壓指的是動脈中的血液對血管壁的側壓力,因為血壓最初是用水銀柱來測量,所以使用mmHg這個單位,即用汞柱的高度表示血液對血管壁的側壓力。人的心臟大致有自身的拳頭大小,某種程度上來說心臟比拳頭更有力,心臟是一個血液泵,也像是一條擰起來的毛巾,不斷收縮舒張、擰松擰緊,收縮時泵出血液進入主動脈,動脈血管富有彈性,心臟的一部分做功推送血液流行全身,另一部分形成對血管壁的側壓力,這部分壓力命名為收縮壓;心臟收縮后開始舒張,原來被擴張的動脈血管彈性回縮,此時血液對血管壁的側壓力就是舒張壓。舉個例子,一個人的血壓為122/82mmHg,即收縮壓是122毫米汞柱,舒張壓是82毫米汞柱,它代表血液川流對血管壁產生的壓力波動,是心血管功能的集中體現,主要受心臟收縮力、外周血管阻力、循環血容量這三個因素影響。
2、高血壓是什么?有什么危害?
高血壓指的是流動的血液對血管壁的壓力持續高于正常值的現象。中國人的高血壓診斷標準出自于中華醫學會(CMA)的高血壓指南,以140/90mmHg界定高血壓。血液自心臟泵出,流行四肢百骸,血壓的影響范圍也從大血管覆蓋至微血管,乃至每一個臟器。血壓偏高勢必影響到心血管以及肺、腦、肝、腎等臟器的正常功能。高血壓的靶器官損害主要包括心力衰竭、腦卒中、腎功能衰竭等等,這些疾病在臨床上很是棘手,如果能夠控制好血壓從而防微杜漸,那將極大改善預后,中醫講的“未病先防”就是這個道理,《黃帝內經》中提到的“上工治未病”也強調的是預防。
3、控制血壓的必要性
中國人目前的高血壓控制現狀仍不樂觀,存在“三低”的問題,即知曉率低、治療率低、控制率低,針對該現狀應全民普及高血壓知識,積極控制血壓以改善預后。在日常門診當中遇到一些患者提出一些問題,在這里一并解答。
Q:得了高血壓怎么辦?
A:首先及時就醫明確病因,然后規律服藥并定期監測,同時也要擺正心態,對疾病的緊張情緒也可加重高血壓,治療高血壓的根本目標是降低靶器官損害的風險,而降壓治療能帶來直接獲益,
Q:是不是只要有血壓升高就叫高血壓呢?
A:人的血壓在不同環境、不同狀態下會有波動,如寒冷環境中,情緒激動、劇烈運動時血壓會升高超過正常范圍,這些大多是生理性、一過性的,脫離寒冷環境或靜息狀態下血壓可回復至正常水平。臨床上高血壓的診斷需要在患者未服用降壓藥的情況下,靜息狀態時測量的血壓值比較準確。至少三次非同日血壓增高才能診斷。
Q:得了高血壓沒有感覺,不吃藥行不行?
A:這個問題屢見不鮮,歸根究底是患者對高血壓認識太少,服藥控制血壓的根本目的是減輕靶器官損害的風險,這樣能改善預后,所以高血壓患者必須規律服藥,無論有沒有癥狀。
Q:為什么吃藥后血壓還是控制不理想呢?
A:這涉及一個問題,即高血壓的嚴重程度,根據血壓最高值可以將高血壓分級為1級、2級、3級,如果血壓尚未控制達標,可能是現有藥物療效有限,可以適當加量,也可能需要加用其他種類降壓藥輔助降壓,當然還有可能是因為日常生活習慣的問題,如食物中攝入過多鹽分、熬夜過多、情志因素也可導致血壓控制不理想。因此在這種情況下,建議患者前往心血管科門診,尋醫生調整降壓方案。
Q:光吃中藥治療高血壓行不行?
A:目前主流的降壓方案仍是以西藥為主,其作用靶點明確,療效尚可。而中藥作用靶點太過于寬泛,降壓效果偏弱,在不同體質的人身上療效有所差異,所以治療高血壓不能光吃中藥,臨床上主要使用西藥,中藥可以起到一定輔助作用。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