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養”導盲犬模式上線
領養人需支付費用11月進行第一次財務披露
對視障人士來說,免費領養一只導盲犬后,就如同擁有了一雙眼睛,為生活帶來不少便利。而訓練基地面臨著導盲犬淘汰率高,人工成本、基地開銷大等多種困難。北京青年報記者近日從廣州賽北斗導盲犬服務中心了解到,該中心已經上線導盲犬“云養”模式,以此吸引愛心人士進行社會捐贈。
首創云養導盲犬模式的浙江省愛心事業基金會工作人員表示,將公開透明向公眾披露導盲犬基地的運行情況,并且邀請云養“捐贈人”一同參與導盲犬基地的監管工作。
“云養”導盲犬上線
飼養者多是年輕人
“在幾天前刷微博時看到了這樣的消息,說是可以‘云養’導盲犬,我就動心了。”大學生小劉說,每個月需要支付10元錢,線上領養,群里會不定期發布受訓的導盲犬的現狀,“我明白這是一種公益活動,其實我是向導盲犬訓練基地捐出了自己的一點心意。據說每只導盲犬的投入需要10多萬元甚至20萬元,而走上崗位的導盲犬都是被盲人免費領養,所以作為年輕人,我們也愿意以這樣的方式參與公益。”
另一名參與云領養的小戴看過美國當代作家海倫·凱勒的散文代表作《假如給我三天光明》,她領養了一只名叫“海倫”的犬。“我看到海倫這個名字,就想到了《假如給我三天光明》的主人公,所以我就選了‘海倫’,支付了幾十元的云養費用。”小戴說,她已經被工作人員拉入“鄭州愛心導盲犬學校家長群”里,“現在群里每天會準時放出導盲犬的訓練視頻和照片,說明今天訓練的內容以及導盲犬的狀況,反正挺可愛的。10元一個月,我先云養幾個月看看后續。”
基地不定期舉行
“家長”見面會
據廣州市賽北斗導盲犬服務中心背景資料介紹,國際導盲犬聯盟統計發現,每個國家中都有不少于1%的視障人士選擇使用導盲犬。截至2016年,我國視力障礙人士已達1700萬,即我國至少需要17萬只導盲犬,但目前上崗導盲犬不足200只。
導盲犬幼犬在5周大的時候需要接受首次個性評估和獨處訓練。評估通過后,7至8周便會被安排到寄養家庭開始基礎訓練。成長至12個月大,基地會再一次進行個性評估和體格評估,然后回到基地開始6至9個月的引導訓練。能夠多次通過蒙眼行走測試的,便可以尋找合適的視障主人進行配對。在訓練過程中,只要出現人與犬只無法繼續安全配合的情況,導盲犬將會被提早淘汰或除役。
“云養的人進入家長群(云養者微信群)之后,我們每周都會反饋狗狗的情況,如果一只幼犬中途出了問題,不能畢業,中途被淘汰,我們會及時告知家長。”廣州市賽北斗導盲犬服務中心一名工作人員表示,根據相關規則,“家長”將錢打入基金會之后,他們會向基金會申請撥付,基地的導盲犬幼犬部分是從國外引進,花費較大,只有部分能夠畢業,對于沒有完成“學業”的淘汰犬,會進行線下領養,由愛心市民領走,“不定期會舉行‘家長’見面會,也不是完全線上看照片等。”
“云養”導盲犬費用
下月進行第一次財務披露
“云養”導盲犬“領養者”捐贈的費用能否用于導盲犬?對此,該導盲犬服務中心工作人員介紹,云養導盲犬項目因為是初步運行,而且不同導盲犬基地有不同經費缺口,所以服務中心初步會根據預算要求導盲犬基地開展工作,落實于導盲犬基地的經費不低于百分之九十。從籌款到第一次資助這些導盲犬基地是三個月一個周期。第一次資助申請在10月份才開始,預計在11月份會進行第一次財務披露工作。(記者董振杰 實習生 李天翼 統籌/孫慧麗)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