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曉菁:外科醫生要開有價值的刀

        中國科學報 2020-10-26 09:51:21

        “在尊重患者知情權的基礎上,醫生要敢于拍板,敢于承擔一些風險,敢于碰觸禁區、挑戰自己,最終幫助患者活下去,并且是有質量地活下去。”近日,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胸外科主任趙曉菁在接受《中國科學報》采訪時表示,外科醫生最重要的能力就是,善于判別患者是否真正能從外科手術中獲益,遠離過度診療,堅持開有價值的刀。

        據國家癌癥中心統計,我國肺癌發病人數和死亡人數已連續10年位居惡性腫瘤之首,每年新發肺癌約78.7萬人,因肺癌死亡約63.1萬人。

        而趙曉菁的日常工作就是與肺、縱隔、氣管等胸部疑難疾病打交道。他一直主張嚴格遵循肺癌的規范化診治,極力提倡局部晚期肺癌的多學科序貫治療,重視肺癌手術的微創化、精準化。

        不必“談磨色變”

        近年來,隨著肺部磨玻璃結節檢出率逐年增多,很多人“談磨色變”。那么,肺部磨玻璃結節是不是癌?要不要開刀?

        所謂的肺內磨玻璃結節影(GGN)是指在高分辨率CT(HRCT)圖像上表現為肺內局部或多處密度輕度增加,呈局灶性云霧狀密度的陰影,其內的支氣管及血管紋理仍可以顯示,通常具有體積小、密度低、形態學不典型等特點。

        除了炎癥、肺泡內出血等因素可以在影像學上表現為磨玻璃結節,非典型腺瘤樣增生(AAH)、原位腺癌(AIS)、微浸潤性腺癌(MIA)和部分浸潤性腺癌也可以呈現為純磨玻璃或混合性磨玻璃結節。這些癌浸潤前病變或浸潤性病變,在CT影像表現出來的都是“磨玻璃結節”,那么究竟哪一種需要手術干預,哪一種需要隨訪呢?

        對此,趙曉菁表示,肺部磨玻璃結節并不是肺癌癌前病變的代名詞,大部分是良性的,而且生長非常緩慢,治愈率很高。“磨玻璃結節也有懶惰和勤勞之分,并非都是‘惡魔’。即便是癌浸潤前磨玻璃結節的生長過程也非常緩慢,可以隨訪觀察,不必恐慌。即使是原位癌和微浸潤癌,手術微創治療的效果很好,治愈率幾乎是100%。”

        為此,趙曉菁團隊提出肺癌早期篩查診斷“金標準”——根據磨玻璃結節的大小、密度、邊界以及有沒有相對增粗的血管卷入等4個要素,判斷是否為早期肺癌。

        趙曉菁說,醫學不僅是自然科學,還是社會學、心理學。外科醫生可以適當后退一步,設身處地為患者的生理、心理問題通盤考慮。比如,一位七八十歲的老年人,如果不干預也不影響生活質量,那為何一定要進行手術呢?

        選擇合適的治療手段

        對于肺部磨玻璃結節的處理,主要是基于早診早治的理念。衛生經濟學研究數據表明,早期肺癌得到及時治療,只需花費5萬~10萬元就能得到很好的效果,而一旦到了晚期,即便花費50萬~60萬元甚至更多,患者也只能維持1~2年的生命。

        近20年來,胸腔鏡、達芬奇機器人手術、微波消融等微創技術的創新,促使肺癌手術技術有了突飛猛進的提升。

        “手術時間越來越短,從早期的三四個小時到現在只需1個小時。手術切口越來越小,從早期的三四個孔,到兩個孔,再到現在嘗試只切一個2~4厘米的孔,雖然難度更高,但是患者獲益更大。”趙曉菁說。

        近年來,微波消融術、靶向治療、免疫治療等新技術的出現,也在肺癌治療中取得了令人驚喜的效果。

        趙曉菁解釋說,微波消融術主要針對早期、沒有浸潤的原位腺癌,將微波作用在結節上,將結節活活“燒死”。目前隨訪觀察效果很好,沒有局部復發,沒有遠處轉移。

        而對于有驅動基因突變致癌的患者,可以用靶向治療。手術前進行誘導靶向治療,手術后進行輔助靶向治療,可以部分替代手術前后的化療,效果與化療差不多,但副反應輕多了。

        免疫治療是最近兩三年肺癌治療關注的熱點。“我們嘗試對相對局限晚期、可能有手術指征的患者,在術前進行誘導免疫治療聯合化療,在患者取得良好的病理緩解率后再進行精準的手術根治性治療。”趙曉菁說,無論采取何種治療方式,醫生都必須嚴格遵守規范化診療準則,同時還要結合每位患者的實際情況。

        慈善大愛助力貧苦人群

        精湛醫術的背后,趙曉菁還有一顆醫者仁心。2013年,他與丁言忠先生一起創設了“慈菁基金”,專門用于貧困人口的早期肺癌篩查與治療。

        說起“慈菁基金”,趙曉菁向記者講述了其中的緣由。

        幾年前,丁言忠70多歲的母親在其他醫院被許多專家診斷為罹患肺部惡性腫瘤,趙曉菁接診后經過仔細比對分析,斷定是良性病變。丁言忠全家人一下子從驚恐無助中解脫出來,也因此對趙曉菁心存感激。基于要幫助更多病人的強烈愿望,他們共同成立了“慈菁基金”,專門幫助貧困人群。

        自2013年成立至今,基金累計收到善款500多萬元。趙曉菁與山東、青海、云南、浙江等地的衛健委和醫院合作,已經為3000名貧困人口進行了肺癌篩查,為近30名確診為早期肺癌的病人實施免費胸腔鏡手術。

        據了解,篩查對象除了持有低保或是國家建檔立卡的貧困戶外,還必須符合肺癌早篩的高危人群標準,如:50~74歲,不論是否吸煙;35歲以上,長期吸煙者;35歲以上,生活、工作環境大氣污染嚴重人群,長期接觸射線人群,長時間接觸煤煙油煙人群;有腫瘤病史、肺癌家族史、肺部疾病患者。

        趙曉菁說,在城市中,肺癌早期篩查的觀念逐步普及,通常單位為員工提供的體檢中就包含了肺癌早期篩查的內容。“如果能夠讓偏遠地區的貧困人群接受肺癌早期篩查,盡早接受正規治療,就可以大大降低他們因病致貧的風險,花最小的代價換來最好的效果。”

        “未來,基金會將繼續在貧困地區開展肺癌預防宣教,并且還會加大對經濟與科技欠發達地區的醫生的培訓力度,以幫助更多的患者。”趙曉菁認為,能為患者解除病痛是一名外科醫生最大的樂趣。(張思瑋 黃辛)

        關鍵詞: 趙曉菁 外科醫生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最新推薦